[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及其抛丸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26948.2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1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州市大润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C3/18 | 分类号: | B24C3/18;B24C9/00;B24C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知维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70 | 代理人: | 杜依民 |
地址: | 2257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框 抛丸器 抛丸机 圆球状 壳体 转动 金属丝编制 抛丸工艺 竖向设置 金属丝 门组成 网格状 翻转 铰接 抛丸 正对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包括工作框、壳体和至少四个抛丸器。工作框包括本体和工件门,工件门铰接于本体的正面,本体和工件门组成的整体为圆球状,本体和工件门均由多根横向和竖向设置的金属丝编制而成,相邻两根金属丝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工作框可绕经过其中心的水平线旋转地设置于壳体中。至少四个抛丸器分布于工作框的周围,且至少四个抛丸器分别正对工作框。本发明的抛丸机的工作框为自身可以翻转的圆球状,工作框转动可以带动内部的工件一起转动,而由于工作框的表面为网格状,四周的抛丸器可以透过工作框向内部的工件抛丸,进而对工件的表面进行全方位的清理,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抛丸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及其抛丸工艺。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通过抛丸器将钢砂钢丸高速抛落冲击在材料物体表面的一种处理技术。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的效率更高。上世纪30年代美国公司在世界上制成第一台抛丸机。中国的抛丸强化设备生产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仿前苏联技术。抛丸机也可用于去除毛刺或针对一个部分涂层的表面去除污染物。目前,对于需要表面处理的小型工件,通常在抛丸机中安装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动的转台,然而这样无法对工件的底部进行清洁。现有技术中的履带式抛丸机是利用履带的旋转带动内部的工件不断旋转,虽然这样可以处理到工件的每个面,但是由于履带的形状是圆弧状,工件在进行表面清洁时有掉出的风险,且履带式抛丸机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目的是解决抛丸机无法对小型工件的底部进行清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包括工作框、壳体和至少四个抛丸器;所述工作框包括本体和工件门,所述工件门铰接于所述本体的正面,所述本体和所述工件门组成的整体为圆球状,所述本体和所述工件门均由多根横向和竖向设置的金属丝编制而成,相邻两根所述金属丝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所述工作框可绕经过其中心的水平线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至少四个抛丸器分布于所述工作框的周围,且所述至少四个抛丸器分别正对所述工作框。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前面为两扇可开闭的前门。
较佳地,所述壳体内部的上面、两个侧面、后面和两个前门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护板,每个护板的两侧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护板的板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间隔设置。
较佳地,所述工作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所述工作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均位于经过所述工作框的中心的同一条水平线上。
较佳地,所述壳体具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从所述壳体内部穿过所述护板与所述壳体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可旋转地插接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
较佳地,本发明的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固定件和联轴器,所述电机的尾部与所述电机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固定件从所述壳体内部穿过所述护板与所述壳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联轴器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联轴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固定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利用具有球状工作框的抛丸机的抛丸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州市大润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泰州市大润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6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式抛丸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铜箔阳极配套螺栓喷砂处理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