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料油连续调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29663.4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5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遵照;刘名瑞;赵巍;薛倩;王晓霖;李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F25/431 | 分类号: | B01F25/431;B01F35/90;C10L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油 连续 调和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油连续调和方法。所述调和方法包括:(1)将低粘度组分油输送至第一油藏储层内,利用地热对低粘度组分油预加热以提高其温度;(2)预加热后的低粘度组分油与高粘度组分油在第二油藏储层内混合、剪切,得到混合油;(3)将混合油与高粘度组分油进行热交换,提高高粘度组分油温度,并使混合油温度降至其闪点以下,得到燃料油。本发明利用油藏储层及高低粘度组分油热交换的方式,解决了传统间歇罐式调和方法生产效率低,调和时间长,能耗高的问题,并且生产过程在地下油藏储层,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能力。实现重质燃料油的安全、连续、均质、高效调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油连续调和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残渣型重质燃料油的连续调和方法。
背景技术
船用燃料油通常是向高粘度组分油(一般是渣油)中掺入低粘度组分油混合而成。由于高粘度组分油黏度较高,调和用的低粘度组分油一般采用催化柴油、油浆、页岩油等黏度较小的轻组分油。
目前,船用燃料油调和方式大多采用地面罐式调和方式,具体采用泵循环、电动搅拌等方法将高粘度组分油和低粘度组分油混合均匀。由于高粘度组分油和低粘度组分油黏度相差较大,调和过程中需要对组分油特别是高粘度组分油进行加热和保温,以降低高粘度组分油的粘度。因此,这种调和方式耗时长,能耗较高,并且是间歇式调和,不能连续生产。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燃料油调和装置,其技术方案是:轻组分油和重组分油分别通过阀门、管道、流量计顺序进入静态混合器和胶体磨,实现了对燃料油的初步混合和胶体的细化。但该装置对于重组分油和轻组分油的黏度比和密度比较大的情形时,混合油在静态混合器中难以均匀混合,容易造成分层现象,造成局部非均质性大,进入胶体磨细化后,虽然胶体颗粒度变小,但是难以混合均匀。同时胶体磨功率较大,能耗较高。
此外,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重质船用燃料油调和装置,其技术方案是:重油分别与回流调和油和至少两个轻油组分按照一定比例在静态混合器中进行混合,混合油粘度逐步降低,进而在剪切混合单元中充分混合,避免了因为重油和轻油由于黏度和密度差较大而造成的局部混合不均匀。但是该方法中重组分油需要加热降低粘度,然后与轻组分油在静态混合器中进行逐级降低粘度,加热和保温过程能耗较高。而且调和油经过剪切混合单元进行剪切混合,该过程能耗也较高。总之,该方法虽然是连续调和,但是能耗高,设备投资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燃料油连续调和方法,利用油藏储层及高、低粘度组分油热交换的方式,解决了传统间歇罐式调和方法生产效率低,调和时间长,能耗高的问题,并且生产过程在地下油藏储层,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能力。实现重质燃料油的安全、连续、均质、高效调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料油连续调和方法,包括:
(1)将低粘度组分油输送至第一油藏储层内,利用地热对低粘度组分油预加热以提高其温度;
(2)预加热后的低粘度组分油与高粘度组分油在第二油藏储层内混合、剪切,得到混合油;
(3)将混合油与高粘度组分油进行热交换,提高高粘度组分油温度,并使混合油温度降至其闪点以下,得到燃料油。
本发明中,所述油藏储层是指砂岩油藏储层,其渗透率范围为10毫达西-1000毫达西,油藏温度在50-300℃范围内。所述第一油藏储层和第二油藏储层可以在一个储层,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联或者串联的储层。本发明利用砂岩油藏储层的地热对低粘度组分油进行预热,再利用砂岩油藏储层的多孔介质结构对高粘度组分油进行多次剪切和混合,使高低粘度组分油与低粘度组分油混合更加充分。
为了获得更好的混合效果,提高燃料油品质,还可在上述步骤(2)中,先将低粘度组分油与高粘度组分油进行1次或多次热交换,提高高粘度组分油的温度,更有利于降低其粘度,减少管输阻力,提升混合效果。具体次数可根据原料油种类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296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癌肽的设计及其在抗肿瘤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激光匀光及消散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