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30755.4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9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学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10 | 分类号: | E05B85/10;E05B85/00;E05B7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易咏梅;闫剑平 |
地址: | 21551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藏 车门 把手 装饰 垫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其环绕隐藏式车门把手地设置在车门外板的外表面上。该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具有:以环绕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方式形成的主体薄板;从主体薄板的内周壁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立起而形成的内周壁板;连接结构,其与车门外板连接而将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固定安装于车门外板上;以及定位结构,其设置于主体薄板的背面,构成为定位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在车门外板上的安装位置。通过将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应用于隐藏式车门把手,能够确保车门外观的流畅设计感并能够可靠地降低行驶时的噪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车身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仅对车辆的性能有更高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例如车门把手等的车身设计。目前大多数车辆的车门把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但由于车门把手整体外露,长期遭受烈日风雨而导致把手内外侧很容易污损侵蚀,乘车人员在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另外,车门把手外凸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还造成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
因此,考虑到车身外形的美观性和耐用性、以及减少风阻以实现降低油耗、节能减排的目的,近年来提出了将车门把手设为隐藏式的技术方案。
而在将这种隐藏式车门把手应用于车门时,有时因隐藏式车门把手和车门外板的设计尺寸问题,致使两者之间存在的间隙影响到车门外形的美观度和设计感。另外,还可能因存在这样的间隙而导致在行驶时产生噪声,无法确保车辆的NVH特性,从而无法确保提供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和静谧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隐藏式车门把手从而能够确保车门外观的流畅设计感并能够可靠地降低行驶时的噪声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其环绕隐藏式车门把手地设置在车门外板的外表面上。所述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具有:以环绕所述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方式形成的主体薄板;从所述主体薄板的内周壁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立起而形成的内周壁板;以及连接结构,其与所述车门外板连接而将所述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固定安装于所述车门外板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从所述主体薄板的背面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突起而形成的、能够贯穿在所述车门外板上形成的孔或切缺口并与所述车门外板卡合的至少一个销钉连接结构。
更优选地,所述销钉连接结构包括销钉主体部以及形成于该销钉主体部的前端且能够与所述车门外板卡合的销钉卡扣部。或者,所述销钉连接结构包括在贯穿所述车门外板的所述孔或所述切缺口之后通过对贯穿部分进行热熔焊处理而形成的、能够与所述车门外板卡合的销钉卡合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在所述内周壁板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能够与所述车门外板卡合的多个卡扣。
优选地,所述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还包括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薄板的所述背面,构成为对所述隐藏式车门把手装饰垫圈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主体薄板的所述背面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多个筋面。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从所述主体薄板的所述背面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突起并能够与形成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对应的切缺口嵌合的凸台。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从所述主体薄板的所述背面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突起而形成的、能够贯穿在所述车门外板上形成的孔或者切缺口的至少一个销钉定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主体薄板在形成有所述销钉连接结构或者所述销钉定位结构的部位的宽度形成为比其他部位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未经观致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07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电混合式发电系统
- 下一篇:异叶三宝木根中两种新二萜的制备方法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