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材浸渍用水溶性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31777.2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65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一甫;秦志永;孙建平;王志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14/08 | 分类号: | C08G14/08;B27K9/00;B27K3/34 |
代理公司: | 南宁启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2 | 代理人: | 经国富 |
地址: | 530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材 浸渍 水溶性 改性 酚醛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竹材浸渍用水溶性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包括:在反应釜中加入苯酚、第1批次尿素、第1批次甲醛及工业甲醇,搅拌后升温至55‑60℃,保温反应30‑50min,逐渐加入第1批次氢氧化钠水溶液,在55‑60℃继续反应30min;加入第2批次甲醛水溶液,升温至80‑85℃,保温反应一定的时间,逐渐加入第2批次氢氧化钠水溶液,升温至90‑95℃,加入第2批次尿素,保持90‑95℃反应60min,用10×100格式管30℃测定粘度达到2秒后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降温至40℃出料。制备的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特别适用于浸渍竹材,粘度低,渗透性好,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竹、木材加工及胶粘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竹材浸渍用水溶性改性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国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m3,人均森林蓄积量约11m3,远低于世界71.8m3水平。我国竹类资源却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竹林总面积600.63万hm2,是世界上最主要产竹国,也是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竹材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天然复合材料,它强度高、弹性好、韧性高,质轻而具有高的比强度;竹材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具有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的特点,是一种性能良好且快速再生的天然材料。然而竹材的各向异性十分明显,轴向、径向及弦向的性能差异很大,且径向干缩后,易产生较多的裂纹和其它缺陷,使竹材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在竹材的应用中,竹片厚薄不均、表面粗糙、变形弯曲重叠等因素影响使其无法达到均匀涂胶,因此多采用浸渍胶粘剂的方法来减少竹材缺陷,提高其使用性能。
酚醛树脂是一种常用的木材胶粘剂,也经常被用作木材浸渍树脂,如发明专利CN106832167A公开的“重组木浸渍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发明专利CN106866909A公开的“一种浸渍用酚醛树脂、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在浸渍的过程,树脂中不同分子量及水分对木材和竹材的渗透性不同,不但要保证树脂的渗透性,还要保证在浸渍一定的批次竹材后,其粘度与性能不能发生太明显的变化,而目前所用的树脂并非是专门用作浸渍用的树脂,而竹材与纸张浸渍不同,材料有一定的纵深,对树脂固体含量及粘度,分子量分布等有着一定的要求,而目前所用的树脂很难达到这个方面的要求。另外,酚醛树脂的固化温度较高,竹材内部所渗入的酚醛树脂分子量较低,而在烘干过程中,热量传递进入竹材内部有一个过程,如果温度低或者时间短,都会导致内部树脂固化程度不够,不能形成足够的交联,对竹材起不到应有的增强作用,造成胶粘剂的浪费。
在竹材浸渍树脂方面,申请人检索到如下技术:
申请号CN201110257647.9,申请日20110902,公开(公告)号CN102432784A,公开(公告)日20120502,公开了一种丛生竹集成型材酚醛树脂胶的原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结合丛生竹的结构特点,研制适合丛生竹材的胶粘剂,该丛生竹集成型材酚醛树脂胶的主要配方原料是:甲醛、苯酚、二乙二酸、无水硫酸钠、尿素、油酸、液碱、松香粉、水,在一定温度下,分阶段的添加原料混合反应制得。该丛生竹集成型材酚醛树脂胶的制备方法简单,针对丛生竹的特点,在酚醛树脂胶制备的过程中添加了少量的松香粉、无水硫酸钠、油酸增加了胶的粘接能力,能快速去除竹纤维中的水分,同时还能发生硬化,增加型材的强度,所制备的酚醛树脂胶对丛生竹材胶合能力强,耐候性高,浸渍剥离率低,能够拓宽竹材的利用范围,使丛生竹变废为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17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