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频无转角减振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32168.9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9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闫立勋;张崇阳;鲁智勇;韦刚;李雪莹;什能鹏;孙中远;王坚;李昆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15/023;F16F1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地址: | 71007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频 转角 减振器 | ||
本发明涉及减振设计,特别涉及一种低频无转角减振器设计。所述的结构包括三组平行的片弹簧结构(1)、八个螺旋弹簧(2)和八个被动式阻尼筒结构(3),通过四层刚性结构板上下连接。所述的低频无转角减振器,通过三组片弹簧将四层板结构串联在一起,形成三组平行四边形结构,实现对角运动的抑制,螺旋弹簧提供减振器的垂向负载支承能力,阻尼筒用于耗散振动能量。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高精度定向定位系统的低频无转角减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低频无转角减振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高性能惯导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惯导产品环境适应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减振设计是成为惯导产品设计环节中重点考虑的一环。对于陆用定向定位系统,对减振器的角运动提出要求,无转角设计成为定位定向系统减振系统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可满足陆用高性能定位定向惯导系统的减振器,实现较好的低频段振动衰减能力,并关注无转角设计,抑制减振器的角运动对惯导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低频无转角减振器,所述的结构包括三组各自相互平行的片弹簧结构、八个螺旋弹簧构成的支承弹性元件、八个阻尼筒构成的阻尼元件和四层刚性结构板。四层刚性板通过三组片弹簧串联形成减振弹性主框架,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并联构成减振系统。
优选地,所述的三组各自平行的片弹簧1组成三组平行四边形结构,三组片弹簧以串联的形式将四层板相互连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原理实现减振器横向、纵向和垂向平动,同时抑制三向角运动。
优选地,所述的阻尼筒可分为三组。其中一层板4与二层板5之间设计两个阻尼筒,用于耗散横向振动能量。二层板5与四层板7(底座)之间设计两个阻尼筒,用于耗散纵向振动能量。一层板4与四层板(底座)7之间设计四个阻尼筒,用于耗散垂向振动能量。
优选地,所述的螺旋弹簧2共8个,置于三层板6与四层板7之间,用于承载垂向负载质量。
优选地,所述的片弹簧1通过增加副簧,减小当减振器大幅振动时片弹簧内部的应力集中问题。通过增加簧片加持结构,在不改变弹簧片厚度的情况下,可有选择性地调整片弹簧结构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的阻尼筒3两端通过球铰连接,以便当减振器作三向复合运动时,避免阻尼筒受过大侧向力作用而破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一种低频无转角减振器,通过三组片弹簧构成三个平行四边形结构,抑制减振器的角运动,实现无转角设计;底板与三层板之间增加八个压缩螺旋弹簧,克服惯导的重力作用;增加的八个阻尼筒,提供减振器较大阻尼,抑制减振器共振峰附近的振动放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该结构包括4类部件,片弹簧结构1,螺旋弹簧2,被动式液压阻尼筒结构3,及刚性一板层4,二板层5,三板层6和四板层7。片弹簧结构主要由主簧片,副簧片,中间加持件和簧片压片组成。主簧片通过变形提供簧片结构的主要刚度。副簧片主要作用是分散簧片连接位置的应力状态,防止应力集中导致簧片断裂。中间加持件用于提高簧片结构的刚性,使簧片变形区减小,从而增大簧片刚度,减小变形量。被动式液压阻尼筒结构的两端均采用球铰连接。当减振器运动方向与阻尼筒轴向一致,拉伸或压缩活塞杆,阻尼筒输出阻尼力。当减振器运动方向与阻尼筒轴向不一致时,通过球铰结构,使阻尼筒整体发生偏斜,使阻尼筒轴向与减振器运动趋于一致,从而防止阻尼筒受较大的侧向力,造成活塞杆或阻尼筒对外连接接口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21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磁共振井下二维谱流体识别探头及装置
- 下一篇:多回路板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