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整理织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38492.1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8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全;赵勇;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23/12 | 分类号: | D06M23/12;D06M15/03;D06M13/02;D06M13/00;D06M15/15;D06M15/564;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可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99 | 代理人: | 万永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胶囊 整理 织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纺织布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胶囊整理织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微胶囊表面接枝一氯三嗪‑β‑环糊精;S2、接枝后的微胶囊与粘合剂配成整理液;S3、在织物表面接枝一氯三嗪‑β‑环糊精;S4、接枝后的织物经整理液整理。本发明将环糊精引入微胶囊和织物纤维的结合体系,可以增强粘合剂的结合作用而提高织物耐洗性,并与微胶囊共同作为功能组分载体而丰富整理后的织物功能。微胶囊接枝足够多的环糊精基团,有利于微胶囊减少自团聚;在织物表面接枝较少的环糊精基团,有利于接枝物均匀分布,进而有利于微胶囊的均匀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布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胶囊整理织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胶囊作为芳香剂、除臭剂、抗菌剂、抗螨剂、相变调温物质等组分的控释载体,已用于各类功能纺织品。功能组分的释放方式主要有:缓释、应激释放和破坏释放,而相变调温物质不需要释放。对合成纤维和人工纤维,微胶囊整理有两种工艺:一是在纺丝阶段混入,二是进行织物整理,这两种方式可以联合使用,对于天然纤维,则只能进行织物整理。
用于织物整理的微胶囊,一般采用粘合剂与纤维相结合,其功能化织物的耐洗次数(功能保持不低于整理后50~80%)通常为5~15。芳香微胶囊整理的织物,芳香剂是挥发出来被人感受,最终会耗尽,不需耐洗性很好。其他功能微胶囊整理的织物,功能组分多数是在织物内部起作用并且所需含量比香精更高,应该避免采用破坏释放型微胶囊或纳米胶囊(粒径500nm,芯材的包埋率低),并进一步提高耐洗性。
微胶囊与织物纤维通过偶联剂接枝,化学键的结合作用比粘合剂更强,耐洗性较好。然而这类接枝反应效率低或者会损坏微胶囊,从而实际应用很少。
环糊精超分子体系(包合物,分子胶囊)功能化的织物,是先将环糊精接枝到织物纤维,再将功能组分引入环糊精分子空腔,其耐洗性好、可“充值”,但是环糊精分子结构限制了功能组分的选择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微胶囊整理织物耐洗性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微胶囊整理织物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胶囊整理织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微胶囊表面接枝一氯三嗪-β-环糊精;
S2、接枝后的微胶囊与粘合剂配成整理液;
S3、在织物表面接枝一氯三嗪-β-环糊精;
S4、接枝后的织物经整理液整理。
商用整理剂一氯三嗪-β-环糊精(缩写为MCT-β-CD)通常用于棉织物抗皱整理,也有除臭效果,对纤维素纤维接枝的反应条件温和,接枝率(即包覆率、质量含量)可达5%。
进一步地,所述微胶囊表面接枝后的一氯三嗪-β-环糊精含量(即包覆率)为5~25wt%,接枝密度大,甚至为多层。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表面接枝后的一氯三嗪-β-环糊精含量(即包覆率)为0.5~5wt%,接枝均匀、分散、几乎为单层。
进一步地,所述整理液的组成为:1~5wt%微胶囊、1~5wt%粘合剂、1~2wt%织物软化剂,余量为水。
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剂为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粘合剂。
进一步地,所述整理液的pH为8~10。
进一步地,所述S1具体为:按照重量份数,将6~20份微胶囊分散于100~200份去离子水,加入6~20份一氯三嗪-β-环糊精和10~20份碳酸氢钠,室温搅拌1~3h,经离心分离、洗涤、冷冻干燥得到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84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