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可监测到位的加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38641.4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8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沃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44 | 分类号: | A61M5/44;A61M3/02;G05D23/2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胡京生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自贸试***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温装置 液体容器 微控制器 加热片 输注 冲洗 光电开关 加热功率 导热板 可监测 加热 微控制器电路 温度传感器 显示屏显示 图标 测温电路 传递信号 电平变化 过程结束 蜂鸣器 主控板 变强 获知 内腔 断开 反射 挡住 电源 取出 检测 | ||
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可监测到位的加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将液体容器插入加温装置的内腔,遮挡住了光电开关U6,反射到光电开关U6接收端的光线变强,微控制器电路检测到电平变化,获知液体容器到位的,蜂鸣器BUZ1鸣响一声,显示屏显示到位图标,启动加温装置,主控板上的微控制器通过测温电路中的温度传感器RT1测定温度,当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微控制器传递信号,加热片开始工作,微控制器计算加热功率,上加热片P10和下加热片P11对导热板进行加热,导热板对液体容器加热;当温度趋于目标温度时,加热功率越来越低,当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后,使液体容器保持目标温度,输注或冲洗过程结束后,断开加温装置电源,取出液体容器即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可监测到位的加温装置,特别应用于医疗输液、输血及临床冲洗。
背景技术
输注和冲洗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特别是大量输注药液、血液和手术中冲洗,实际使用时输注用药液以及手术中的冲洗液往往常温或低温保存,绝大多数血液也是冷库保存,由于输入液体温度低,大量输入会导致低体温,给患者带来很大危害,如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凝血功能下降,麻醉苏醒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等,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对液体加温。因此,在输注时进行加温是常见的临床辅助手段,手术中的冲洗也有使用,但往往因为时间紧迫,利用率不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加热方法有水浴加热、温箱加热、输液管加热等。水浴加热可能将病菌通过水浴带到管路表面,医护人员或病患接触后可能携带至净化区域、净化服或净化手套上,很容易交叉感染给有伤口的病人或通过黏膜接触传播至其他病患处,是院内感染的潜在来源。
温箱加热是普遍使用的加热方式之一,需要提前把液体放置到温箱内升温,加热速度慢,耗时,不适用于紧急输液或输血;被加热液体温度无准确显示,温度控制不精确;静止液体加热,加热不均匀, 可能造成药物理化性质改变;保温效果差,输液过程中热散失多,输液过程常常是先热后凉;加热速度受液体初始温度制约,初始温度越低,加热越慢。
输液管加热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式,专利号ZL 200420036761.4的输液管加热主要通过将管路置入加热装置,这种做法管路受热面积很有限,常常管路内液体还没加热到温度已经流向下游,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做法是将袋体直接置入加温装置中,或在加热装置上设置非常高的温度来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如专利号:ZL 03241419.6,但也因此产生了塑料包装物或管路受高温融化或析出化学物质的安全隐患。还有采用将管路盘绕在加热装置内部以增大受热面积的解决方案,如专利号:ZL 201520889903.X、专利号:ZL201730673014.4、专利申请号:ZL 201830317017.9,这种做法确实增大了受热面积但也因此使管路变得相当长,过长的管路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扭结或挂蹭到其他物品,而且在每次使用时都需要盘绕管路,非常不方便,并且上述两种解决方案均存在因输注管路本身的特定厚度,而导致的导热慢,使用效果不好。而且设备往往都比较大,搬运不灵活安装也很繁琐,不易于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输注或冲洗的可监测到位的加温装置,利用干式即时加热技术,将液体安全迅速地加温到舒适温度,有助于维持患者体温,预防体温过低对患者引起的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沃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沃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86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