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连接装置和纳米线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2315.0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54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军;王根旺;王扬;侯超剑;丁烨;赵春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82B3/00 | 分类号: | B82B3/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3 | 代理人: | 闫冬;鞠永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连接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纳米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腔(101)、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电子束物镜(103)、纳米操作装置、近场光发生装置、保护气体引入装置(105)、工控机和显示装置(108);所述纳米操作装置包括:粗定位样品台(201)、精定位样品台(202)、第一运动机构(203)和第二运动机构(204);所述近场光发生装置包括:光纤探针和AFM探针;其中,所述光纤探针与所述第一运动机构(203)相连,所述AFM探针与所述第二运动机构(204)相连,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与所述粗定位样品台(201)相连接,所述电子束物镜(103)、所述纳米操作装置均位于所述真空腔(101)内部,所述保护气体引入装置(105)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分别与所述真空腔(101)相连接,所述电子束物镜(103)与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相连接,所述工控机适于所述真空腔(101)、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所述电子束物镜(103)、所述纳米操作装置和所述保护气体引入装置(105)的控制,所述显示装置(108)适于显示所述真空腔(101)内设定的区域;所述第二运动机构(204)具有3个旋转自由度和1个平动自由度;所述粗定位样品台(201)具有两个旋转自由度和三个相互垂直的平动自由度,所述粗定位样品台(201)的其中一个所述旋转自由度适于带动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转动,所述粗定位样品台(201)的另一个所述旋转自由度适于使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倾斜。
2.一种纳米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连接装置,所述纳米线连接方法包括:
S1:获取纳米颗粒和纳米线分散于硅片表面的基底;
S2:将所述基底固定于精定位样品台(202)上,调节电子束物镜(103)和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移动样品台进行所述基底的定位;
S3:调节所述电子束物镜(103)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移动样品台对目标纳米线进行定位;
S4: 调节所述电子束物镜(103)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利用执行端操作装置带动执行端对所述目标纳米线进行移动;
S5:调节所述电子束物镜(103)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利用纳米操作装置对目标纳米颗粒进行定位;包括:增大电子束物镜(103)的放大倍数,调节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控制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运动,使所述目标纳米颗粒在显示装置(108)上呈现出清晰的成像;
S6: 调节所述电子束物镜(103)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移动执行端操作装置带动执行端对所述目标纳米颗粒进行移动;
S7:开启近场光发生装置,采用近场光作为热源,采用所述目标纳米颗粒作为焊剂,对所述纳米线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包括:调节粗定位样品台(201),使所述基底移动至设定位置;调节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电子束物镜(103)和所述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直至使所述目标纳米线和和所述目标纳米颗粒在显示装置(108)上呈现出清晰的成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包括:调节所述粗定位样品台(201)的旋转自由度,使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倾斜;调节所述精定位样品台(202),使目标纳米线位于成像视图的中央;增大电子束物镜(103)的放大倍数,调节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使所述目标纳米线在显示装置(108)上呈现出清晰的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线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步骤包括:缩小电子束物镜(103)的放大倍数,调节电子束发射及调控模块(102);控制所述第二运动机构(204),使AFM探针不断接近所述目标纳米线,直至使所述AFM探针的针尖和所述目标纳米线均在显示装置(108)上呈现出清晰的成像;利用所述AFM探针的针尖推动所述目标纳米线,将不同的所述目标纳米线的首尾两端相对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231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