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42804.6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6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贺礼;刘伟;董明明;马传京;李强;汪名月;赵福成;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24 | 分类号: | F02M26/24;F02M26/28;F02M26/29;F02M26/33;F02M2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徐丽 |
地址: | 321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循环系统 连通 发动机排气 冷却器 排气再循环系统 低压开关阀 高压开关阀 低压冷却 高压冷却 第一端 高负荷 连接管 气缸 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 汽车 发动机高速 排气再循环 低压管路 低压排气 高压管路 系统效率 控制阀 冷却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及汽车,涉及汽车的技术领域,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的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分别与冷却器连通;高压冷却管路的第一端和低压冷却管路第一端分别与气缸连通,第二端分别与冷却器连通;高压冷却管路和低压冷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高压开关阀和低压开关阀;冷却器经过连接管与气缸连通;连接管上设置有排气再循环控制阀。上述系统能够将低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和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集成为一体,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动机高速高负荷和低速高负荷时,分别打开高压开关阀和低压开关阀,从而提高了冷却的效率,提高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系统效率,解决了单一的排气再循环系统无法实现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加,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燃油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NOx颗粒物,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排气再循环系统便应运而生,应用于发动机上,减少NOx排放。随着技术的革新,排气再循环系统目前也逐渐在汽油机领域普及。
目前,排气再循环系统分为低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和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分别应用于发动机。
但是,在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中,当高速高负荷的时候,进气歧管的压力大于低压排气再循环的废气压力,降低了冷却效率,从而影响了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系统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及汽车,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高压排气再循环系统中,当高速高负荷的时候,进气歧管的压力大于低压排气再循环的废气压力,降低了冷却效率,从而影响了排气再循环系统的系统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包括高压管路、低压管路、高压冷却管路、低压冷却管路、冷却器以及气缸;
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分别与冷却器连通;
高压冷却管路的第一端和低压冷却管路第一端分别与气缸连通,高压冷却管路的第二端和低压冷却管路的第二端分别与冷却器连通;高压冷却管路和低压冷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高压开关阀和低压开关阀;
冷却器经过连接管与气缸连通;连接管上设置有排气再循环控制阀。
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水泵;
气缸包括缸盖和缸体;水泵分别与缸体和冷却器连通;
高压冷却管路与缸体连通,低压冷却管路与缸盖连通。
进一步的,冷却器包括高压冷却器和低压冷却器;
高压冷却器分别与高压管路、高压冷却管路以及水泵连通;
低压冷却器分别与低压管路、低压冷却管路以及水泵连通。
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器;
控制器分别与高压开关阀、低压开关阀以及排气再循环控制阀连接,且控制器用于控制高压开关阀、低压开关阀以及排气再循环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
高压开关阀、低压开关阀以及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均为电磁阀。
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氧传感器;
氧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氧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进气量数据,并将该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NOx传感器;
NOx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NOx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排出NOx气体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进一步的,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进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义乌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28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