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43439.0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8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娄阳;张元礼;王超;程光剑;石鸣彦;鄢红玉;吕洁;刘涛;黄集钺;王洪杰;李志刚;李国涛;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9/00 | 分类号: | C10G9/00;C10G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白雪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己烷 氧化 副产物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环己烷氧化副产物和碱溶液进行反应,并分离得到产物中的油相;S2,将油相与重质残油混合并进行延迟焦化反应,得到组分油气及焦炭;其中,环己烷氧化副产物中含有酮类、醚类、醇类以及酸类有机物。采用本申请的处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利用方法只能实现副产物的减量处理且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上以环己烷为原料,无催化液相氧化生产环己酮、环己醇时,会产生5%的副产物,其馏程为150~700℃,是酮、醚、醇、酯、酸、醛、酚以及少量烃类有机物的混合物,组成极其复杂,常温下为棕黑色粘稠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目前针对这种副产物的处理技术,中国专利CN1131654A提到一种方法,将氧化副产物首先真空精馏,收集二聚酮和三聚酮,然后将它作为塑料的增塑剂和不饱和树脂的交联增韧剂。中国专利CN1324905A提到由氧化副产物中的X油残渣制备油漆的方法,其特征是将X油残渣加热过滤,并将滤液与树脂按一定的配比混合均匀,且往此混合物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醋酸铅,混合均匀后在250~400℃下改性,再往改性物中加入芳烃或C5溶剂油,降低改性物粘度,然后加入环烷酸类催干剂,得到油漆基料,最后往油漆基料中加入颜料,得到各种色漆。中国专利CN104177218A提及一种从此种副产物中回收主要组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对X油进行预处理、加氢、水解和常减压精馏等一系列处理手段,提高了环己酮低聚物的分解,使得二聚酮的转化率达到95%以上,同时提高了X油主要组分回收的总收率,达到60%以上,提升了利用价值。
也有文献提到将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简单处理后作为一种原料销售,用作缓冲剂、制革用油、干性油、煤的浮选剂等。
然而,目前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利用只能实现减量处理,利用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环己烷氧化副产物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环己烷氧化副产物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环己烷氧化副产物和碱溶液进行反应,并分离得到产物中的油相;S2,将油相与重质残油混合并进行延迟焦化反应,得到组分油气及焦炭;其中,环己烷氧化副产物中含有酮类、醚类、醇类以及酸类有机物。
进一步地,步骤S1中,碱溶液中碱的重量占环己烷氧化副产物重量的1%~10%。
进一步地,碱溶液中的碱为无机强碱,优选为氢氧化钠和/或氢氧化钾。
进一步地,将环己烷氧化副产物和碱溶液进行反应的步骤包括:将环己烷氧化副产物和碱溶液依次进行混合搅拌和分离;优选混合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为1.5~3h,搅拌温度为50~80℃,优选分离过程为精馏过程,精馏温度为100~130℃,且精馏过程的剩余物即为上述油相。
进一步地,油相与重质残油的重量比为1:10~100。
进一步地,重质残油选自减压渣油、裂化渣油和沥青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延迟焦化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为490~520℃,反应压力为0.2MPa。
进一步地,在延迟焦化反应之后,步骤S2还包括对延迟焦化反应的产物进行产物处理过程,产物处理过程选自分馏、吸收稳定、富气压缩、水利除焦和油气回收中的一种或多种,得到组分油气及焦炭。
进一步地,组分油气包括焦化富气、汽油、柴油、蜡油和重蜡油。
进一步地,环己烷氧化副产物为环己烷法无催化氧化生成环己酮、环己醇过程中的副产物;或者,环己烷氧化副产物为环己烷法生产己二酸过程中的副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434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