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50150.1 | 申请日: | 201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8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再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化合物 热激活 双极性 延迟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空穴 电致发光材料 单线态激子 电子传输率 器件稳定性 三线态激子 发光效率 反向间隙 单线态 能级差 三线态 匹配 应用 概率 | ||
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单线态与三线态能级差小于300meV,有利于提高三线态激子向单线态激子的反向间隙串越概率。此外,在保持较低的ΔEST的同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还具有非常匹配的空穴‑电子传输率,该种性质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器件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为荧光电致发光材料和磷光电致发光材料。其中,磷光电致发光材料可以通过重金属效应利用到全部激子的能量,因而具有更大的优越性。2009年,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即TADF(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材料,被提出并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技术领域。该类荧光化合物在热激发下能利用三线态激子的反向间隙窜越,获得100%单线态激子,既避免了使用昂贵的重金属配合物,且器件效率可与磷光器件相媲美。自此,荧光材料又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现有的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及以其制备的器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材料种类比较有限、器件的稳定性有待提高等。现有技术中,为了设计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并实现较低的ΔEST,就需要通过将分子中的HOMO和LUMO轨道进行严格的完全分离,实现这种分离的技术就是在分子中的推电子单元和吸电子单元中间采用阻隔单元设计。这样的传统分子设计虽然获得了理想的ΔEST值,但完全的HOMO与LUMO轨道分离和阻隔单元的嵌入,造成了分子中的HOMO与LUMO中电子交换积分趋近于0,即分子中的辐射跃迁速率常数Kr@S1->S变小,不利于分子的发光效率提升。此外中间阻隔单元造成分子结构比较柔性,从而降低了分子的光辐射跃迁常数和跃迁时的阵子强度(Kr正比于阵子强度f)。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但具有较低的ΔEST,并且保持较佳的发光效率、以及较高的分子光辐射跃迁阵子强度的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该种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的ΔEST(单线态与三线态能级差)较低,且具有较高的S1至S0电子跃迁阵子强度以及较高的光辐射跃迁速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其具有式(I)或式(II)所示的结构:
式(I)或式(II)中,
R1、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氘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30杂芳基:
A1、A2中,至少一个为式(A)所示结构:
式(A)中,
R3、R4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8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30杂芳基。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双极性热激活延迟荧光化合物中,A1、A2各自独立地为式(A)所示结构:
式(A)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0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