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烯裂解C9芳烃馏分加氢生产芳香烃溶剂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52296.X | 申请日: | 201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8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威;全辉;姚春雷;张志银;孙国权;刘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裂解 c9 芳烃 馏分 加氢 生产 芳香烃 溶剂油 方法 | ||
1.一种乙烯裂解C9馏分液相循环加氢生产芳香烃溶剂油的加氢工艺,包括以下内容:
(1)乙烯裂解C9馏分首先进行预处理,过滤掉在储运过程中发生聚合的重组分;
(2)步骤(1)所得预处理的C9馏分与循环油混合,在与氢气充分溶解后,进入第一加氢精制反应区,与贵金属加氢精制催化剂接触反应;
(3)步骤(2)所得第一加氢精制流出物、循环油再次与氢气充分溶解后进入第二加氢精制反应区,依次与加氢保护催化剂、加氢精制催化剂A、加氢精制催化剂B接触,进行加氢精制反应;
(4)步骤(3)得到的反应流出物进入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后,进入汽提塔气提,部分塔底油分别返回步骤(2)和步骤(3)作为循环油,剩余塔底油经分馏得到芳烃溶剂油和燃料油;
第一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3.0~15.0 MPa,反应温度30~200 ℃,循环质量比1~20,体积空速0.1~20.0 h-1;
所述的贵金属加氢精制催化剂以钛铝复合氧化物为载体,活性金属为钯,钼为助剂;以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钯的含量为0.1%~5.0%,钼以氧化物计含量为2.0%~20.0%,钛铝复合氧化物含量为10%~90%;
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A以氧化铝或含硅氧化铝为载体,以Mo、Ni、Co为活性组分,磷为助剂;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B以氧化铝或含硅氧化铝为载体,以Mo、Co为活性组分,磷为助剂;加氢精制催化剂A和加氢精制催化剂B的装填体积比为25:75~75:2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贵金属加氢精制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和助剂组分在载体表面呈蛋壳型分布,壳层厚度为0.01~0.50 mm;催化剂比表面积为100~400 m2/g,孔容为0.3~1.0 mL/g。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以贵金属加氢精制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钯的含量为0.1%~0.5%,助剂钼含量2.0%~10.0%,钛铝复合氧化物含量60%~90%;催化剂比表面积为150~260 m2/g,孔容为0.6~0.9 mL/g 。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为3.0~5.0 MPa,反应温度为50~120 ℃,循环质量比为2~5,体积空速为2.0~10.0 h-1。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加氢保护催化剂与加氢精制催化剂A和加氢精制催化剂B装填体积之和的体积比为5:95~50:50。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保护催化剂以多孔耐熔无机氧化物为载体,第ⅥB族和/或Ⅷ族金属为活性组分。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以加氢精制催化剂A的重量为基准,Mo以氧化物计含量为5%~25%,Ni以氧化物计含量为1%~10%,Co为以氧化物计含量1%~5%,P以氧化物计含量为0.5%~9.0%;比表面积为110~600 m2/g,孔容为0.1~0.9 mL/g。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以加氢精制催化剂B的重量为基准,Mo以氧化物计含量为5%~25%,Co以氧化物计含量为1%~10%,P以氧化物计含量为0.5%~9.0%;比表面积为110~600 m2/g,孔容为0.1~0.9 mL/g。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二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为3.0~15.0 MPa,反应温度为200~400 ℃,循环质量比为1~20,体积空速为0.1~20.0 h-1。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二加氢精制反应区的反应条件为:反应压力为3.0~5.0 MPa,反应温度为200~300 ℃,循环质量比为2~5,体积空速为2.0~10.0 h-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229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座椅靠背移动及限位装置
- 下一篇:封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