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53155.X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4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伟;郁军;刘恭喜;顾爱琴;江鸽蓝;陈香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尔思(苏州)无线通讯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29;H01F38/1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程华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匝 无线充电线圈 整流电路板 交变电流 待充电设备 由内向外 起始端 多圈 内圈 直流电 沿圆周方向 充电效率 电磁信号 均匀变化 发送端 终止端 最外圈 绕制 线宽 充电 出线 传输 转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由导线沿圆周方向由内向外依次绕制而成的多圈线匝组成;多圈线匝的线宽由内向外均匀变化;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通过起始出线引出;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与最外圈线匝的终止端均与待充电设备的整流电路板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用于感应发送端发出的电磁信号,产生交变电流,并将交变电流传输至整流电路板;整流电路板用于将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以实现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本发明能够提高充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移动设备是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其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待充电设备充电,例如,手机、移动台灯、音响等家居设备。随着无线充电移动设备市场的日新月异,对于充电的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已经普遍被普通用户所接受,无线充电接收端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其充电的方便性。
现有无线充电接收端的无线充电线圈大多数为线径均匀的绕线线圈,即线圈的线宽和线间距都是均等的,这样就导致磁场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充电效率。因此,亟待一种能够提高充电效率的接收端无线充电线圈出现。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线圈,以提高充电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由导线沿圆周方向由内向外依次绕制而成的多圈线匝组成;多圈所述线匝的线宽由内向外均匀变化;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通过起始出线引出;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与最外圈线匝的终止端均与待充电设备的整流电路板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用于感应所述发送端发出的电磁信号,产生交变电流,并将所述交变电流传输至所述整流电路板;所述整流电路板用于将所述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以实现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可选的,多圈所述线匝的线宽由内向外均匀递增。
可选的,各所述线匝的线宽为:
d′=d+(N-1)*S
其中,d表示最内圈线匝的线宽,d′表示由内向外第N圈线匝的线宽,S表示渐变量。
可选的,多圈所述线匝之间的线间距由内向外均匀变化。
可选的,多圈所述线匝之间的线间距由内向外均匀递增。
可选的,所述导线为铜线。
可选的,所述导线为银质线材。
可选的,所述铜线为镀银铜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由导线沿圆周方向由内向外依次绕制而成的多圈线匝组成;多圈线匝的线宽由内向外均匀变化;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通过起始出线引出;最内圈线匝的起始端与最外圈线匝的终止端均与待充电设备的整流电路板连接;无线充电线圈用于感应发送端发出的电磁信号,产生交变电流,并将交变电流传输至整流电路板;整流电路板用于将交变电流转换为直流电,以实现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本发明中线匝的线宽渐变,使得磁场分布均匀,能够提高充电效率,且能够降低温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尔思(苏州)无线通讯产品有限公司,未经普尔思(苏州)无线通讯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531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