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19805.4 | 申请日: | 2018-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5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宏吉;张雷;宋倩倩;薛艳婷;杨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5/00 | 分类号: | C05F5/00;C05F17/02;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酵罐 吸附器 菌肥 菌糠 吸附 本实用新型 发酵罐顶部 液体分布器 重金属废水 重金属吸附 耦合装置 分两路 输入管 水输出 再利用 发酵 半固态发酵 发酵罐发酵 发酵液收集 发酵过程 废弃菌糠 高效利用 农业灌溉 液体循环 灌溉水 排出管 贮水池 菌种 筛板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吸附器和发酵罐,吸附器上连接有重金属废水输入管和吸附后的水输出管,吸附后的水输出管分两路,一路通往灌溉水贮水池,一路与设置在发酵罐顶部的液体分布器连接,发酵罐的下部设置有筛板,发酵罐底部设置的排出管分两路,一路与设置在发酵罐顶部的液体分布器连接,另一路与发酵液收集罐连接,发酵罐的顶部连接有菌种输入管。本实用新型实现废弃菌糠的高效利用,重金属废水经吸附器内的菌糠吸附后用于农业灌溉,还可以通往发酵罐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液体循环形式,从而有利于半固态发酵生产菌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菌糠是食用菌培养基收获子实体后剩余的下脚料,一般在食用菌收获后当作废弃物处理。目前我国大部分菌糠都作为垃圾露天堆弃,污染环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危害巨大,可迁移、分布到各种相关环境区间中,在水体、主壤和空气中可以以不同物理形态和化学结构存在和迁移,且重金属因其不易降解、生物半衰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备受关注。上述为当今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的较为普遍且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现阶段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我国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和肥料利用率逐年降低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已有实验表明食用菌菌糠具有疏松网状结构及特征基团,可用作重金属离子吸附剂。此外,菌糠还可以作为基质,加入菌种发酵形成菌肥。但目前尚未有采用吸附-发酵耦合技术,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用于灌溉和制备生物菌肥,实现废弃菌糠再利用,解决了菌糠废弃、重金属污染、化肥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对废弃菌糠的综合利用,提供一种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包括吸附器1和发酵罐2,吸附器上连接有重金属废水输入管6和吸附后的水输出管3,吸附后的水输出管3分两路,一路通往灌溉水贮水池,一路与设置在发酵罐2顶部的液体分布器5连接,发酵罐2的下部设置有筛板4,下封头和筛板与罐体活动连接;发酵罐2底部设置的排出管8分两路,一路与设置在发酵罐2顶部的液体分布器5连接,另一路与发酵液收集罐连接,发酵罐2的顶部连接有菌种输入管7。
一种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上述用于重金属吸附-菌肥发酵的菌糠再利用耦合装置;
2)向吸附器1内放入菌糠,向发酵罐2内的筛板4上放入菌糠;
3)通过重金属废水输入管6向吸附器1内通入调节pH大于6.5的重金属废水,吸附,经菌糠吸附后的水从吸附器排出后分两股,一股通往灌溉水贮水池;一股通入发酵罐2顶部的液体分布器5,将发酵罐内的菌糠润湿,使菌糠含液量为60%-120%;通过菌种输入管7输入菌种,进行发酵;
4)发酵液从排出管8流出后,一股作为回流水回流至液体分布器5,另一股通入发酵液收集罐;
5)发酵结束后,停止向液体分布器5输入吸附后的水或回流水,打开下封头和筛板,排放发酵获得的半固体为菌肥。
吸附器内菌糠装载量为5-8g/L,发酵罐内菌糠装载量为250g/L-350g/L。
优选地,吸附器内菌糠的粒径<0.5mm;发酵罐内菌糠粒径为0.5-0.9mm。
菌糠优选香菇菌糠、金针菇菌糠、平菇菌糠或双孢菇菌糠,还可以是其它真菌菌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19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