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透明型反应釜内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1109.3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8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宋杰光;陈林;王秀琴;熊舸;陈茂林;娄鑫鹏;吴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萍乡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丽芳 |
地址: | 33705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釜内衬 本实用新型 反应釜顶部 反应釜盖 搅拌电机 反应釜 支撑脚 透明 反应釜内部 容积刻度线 透明观察窗 支架固定 加热丝 搅拌轴 溶液量 蒸气压 警戒线 外壁 支架 标注 测量 组装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透明型反应釜内衬装置,包括反应釜、反应釜内衬、反应釜盖、支架、搅拌电机、支撑脚、搅拌轴和加热丝,所述反应釜内部设置有反应釜内衬,所述反应釜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所述反应釜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所述反应釜顶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设置有搅拌电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加工容易,测量准确,避免蒸气压过大效果明显,反应釜内衬采用透明型材料制作,并直接在内衬的外壁标注出刻度,如同警戒线一样,在倒入溶液时,反应釜内衬上的容积刻度线设置在透明观察窗内侧;一目了然,非常方便,也不会造成溶液量的减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热法制备粉体的装置,具体为一种透明型水热反应釜内衬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粉体材料发展迅速,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于粉体材料的特殊要求,比如:粒度及粒度分布的控制、形貌的控制、比表面积的控制等等,特殊性能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也层出不穷,比如:沉淀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解法、水热法等等,在众多粉体材料制备方法中,水热法是获得特殊性能粉体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水热法主要包括常规水热法和微波辅助水热法两种。
水热法是模拟自然界成矿作用而开始研究的,科学家们建立了水热合成理论,开始转向功能材料的研究。目前用水热法已制备出百余种晶体。水热法又称热液法,属液相化学法的范畴。是指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以水为溶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水热反应依据反应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水热氧化、水热还原、水热沉淀、水热合成、水热水解、水热结晶等。
水热法制备粉体材料装置有发热设备、反应釜外套和装溶液的内衬三部分构成,外套有纤维增强的塑料复合材料和不锈钢两种,内衬通常是有聚四氟乙烯材料做成,这种装置目前的反应釜内衬是不透明和没有刻度的,由于不透明,也没有容积刻度,要想避免水热过程中蒸气压过大,往往采用量筒先测量内衬的容积,所以在添加溶液时,先将溶液的体积用量筒测量,溶液的体积为内衬体积的70%,在将溶液倒入内衬之中,这样操作步骤较多,在溶液在量筒中测量之后再倒入内衬之中,必然会造成溶液量的减少,对实验有所影响。同时,由于没有刻度,往往容易将溶液倒入过量,水热过程中容易由于溶液过多而热水过程中蒸气压过大,冲开内衬上盖而导致内衬中溶液溢出,导致实验重复性较差,严重可导致外套和加热设备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明型反应釜内衬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测量准确,能够有效避免多次操作的实验步骤带来烦恼,也可以避免由于溶液过多而热水过程中蒸气压过大的现象,以及溶液多次转移导致量不准确使实验重复性较差,从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透明型反应釜内衬装置,操作具体如下:包括反应釜、反应釜内衬、反应釜盖、支架、搅拌电机、支撑脚、搅拌轴和加热丝,所述反应釜内部设置有反应釜内衬,所述反应釜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所述反应釜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所述反应釜顶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下端通过联轴器连接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反应釜盖伸入反应釜内部,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若干个搅拌桨,所述反应釜内部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反应釜外壁上设置有透明观察窗,所述反应釜内衬采用透明材质制作而成,所述反应釜内衬外壁上设置有容积刻度线,所述反应釜内衬上的容积刻度线设置在透明观察窗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釜内衬上的容积刻度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采用红色标记。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釜上还设置有压力计。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釜内衬采用透明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透明无机非金属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萍乡学院,未经萍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1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