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1654.2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37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威格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562;H01M10/0565;H01M4/66;H01M4/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电池 固体电解质 圆柱形壳体 界面电阻 本实用新型 负极集流体 凹凸结构 环形压力 密封盖 负极活性材料 正极活性材料 活性材料层 圆柱形筒体 电池性能 负极电极 接触界面 施加压力 外部设置 压力均匀 圆柱形壳 电极层 集流体 卷绕式 体内部 粘结力 正负极 密封 并用 容纳 传递 脱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包括卷绕式的固态电池结构、圆柱形壳体以及密封盖,固态电池结构的负极集流体,所述正、负极集流体、固体电解质均设置成凹凸结构,固态电池结构容纳于圆柱形壳体内部并用密封盖密封,圆柱形壳体外部设置有环形压力带;本实用新型的固态电池,通过将固体电解质和正负极集流体设置成凹凸结构,增强其与正、负极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之间的粘结力,降低电极层之间脱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在圆柱形筒体和圆柱形壳体之间的环形压力带向固态电池结构周围均匀地施加压力,将压力均匀传递到固体电解质和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接触界面,从而降低其之间的界面电阻,提高电池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涉及一种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通过把电能转换为化学能,满足了可携带电压的需求。现有的电池包括很多种类型,而其中固态电池因为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比较受人关注。现有的固态电池基本上都是通过沉积法或溅射法分层压缩而成,形成的正电极层、负电极层与固体电解质层之间的粘结力不足,从而使得相互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容易发生脱离,影响电池性能,同时,正电极层、负电极层以及其间的固态电解质,由于电解质采用固态电解质,因此电解质与正电极层、电解质与负电极层之间均构成固固界面,而固固界面处的离子导电电阻相对于固液界面较大,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增加,从而影响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极层层之间粘结力较强且具有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所述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低界面电阻的固态电池,包括卷绕式的固态电池结构、圆柱形壳体以及密封盖,所述固态电池结构包括正电极层和负电极层以及正电极层和负电极层之间的固体电解质,所述固体电解质两侧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所述正电极层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负电极层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分别设置第二凹凸结构和第三凹凸结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负极活性材料层设置为与所述固体电解质的第一凹凸结构以及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的第二凹凸结构、第三凹凸结构相匹配的凹凸结构,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二凹凸结构和负极集流体的第三凹凸结构是相互对应设置的,所述固体电解质的第一凹凸结构与正极集流体的第二凹凸结构、负极集流体的第三凹凸结构是间隔设置的,所述正电极层、固体电解质和负电极层通过卷绕方式形成固态电池结构,所述固态电池结构容纳于所述圆柱形壳体内并由上部的密封盖密封,所述圆柱形壳体的周围还设置有提供均匀压力的环形压力带。
进一步的,所述负极集流体为铜箔,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第二凹凸结构、第三凹凸结构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第二凹凸结构、第三凹凸结构的形状可以是三角锥体、长方体、圆柱形筒体、半球体或其他类似凹凸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压力带可以是套覆在圆柱形壳体表面的环形压力带,也可以是均匀分布在圆柱形表面的环形压力带。
本实用新型的固态电池,一方面通过将固体电解质和正负极集流体设置成凹凸结构,增强其与正、负极电极活性材料层之间之间的粘结力,降低电极层之间脱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在圆柱形筒体和圆柱形壳体之间的环形压力带向固态电池结构周围均匀地施加压力,将压力均匀传递到固体电解质和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接触界面,从而降低其之间的界面电阻,进而改善固态电池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池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态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态电池结构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威格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威格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16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叠片机构
- 下一篇:一种改良型锂电池隔膜收放卷设备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