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5774.X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5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倪伶俐;朱成;徐敏华;张世忠;蔡鹏;姜孝武;高晓燕;陈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G77/06 | 分类号: | C08G77/06;C09D183/04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廖娜 |
地址: | 22300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反应 密闭容器 器皿 连通 第一管道 反应进程 控温热台 雾化溶液 雾化器 制备 涂料 尾气排放管道 本实用新型 第二管道 反应物料 涂料制备 投料量 侧壁 基底 可调 可控 伸入 涂覆 液面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包括雾化器(1)、密闭反应器皿(2)以及盛有待雾化溶液(3)的密闭容器(4),所述雾化器(1)通过第一管道(5)与所述密闭容器(4)连通,所述密闭容器(4)通过第二管道(6)与所述密闭反应器皿(2)连通;所述第一管道(5)与所述密闭容器(4)连通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待雾化溶液(3)的液面以下;所述密闭反应器皿(2)的下部设置控温热台(7),所述控温热台(7)上放置涂覆有待反应物料的基底(8),所述密闭反应器皿(2)的侧壁开设尾气排放管道(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反应进程和速率可控,反应进程便于观察,投料量可调,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
背景技术
涂料在绝缘、防锈、防霉、耐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超疏水涂层因其独特的自清洁性、防污特性、疏水、低摩擦系数等表面性能,而受到格外关注。
目前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很多,溶胶-凝胶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过程和温度可控、便于涂覆、材料性能调节余地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传统方法无法完全反应、反应时间长、反应过程不可控、材料调节余地小,需要反复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繁琐,耗费精力。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反应进程和速率可控,反应进程便于观察,投料量可调,操作简便。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包括雾化器、密闭反应器皿以及盛有待雾化溶液的密闭容器,所述雾化器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密闭容器连通,所述密闭容器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密闭反应器皿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密闭容器连通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待雾化溶液的液面以下;所述密闭反应器皿的下部设置控温热台,所述控温热台上放置涂覆有待反应物料的基底,所述密闭反应器皿的侧壁开设尾气排放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实验室用制备涂料的装置还包括补液管,所述补液管的底部伸入到所述密闭容器内、所述待雾化溶液的液面以下,顶部位于所述密闭容器外,在所述补液管的顶部还设置第一阀门。当密闭容器内的待雾化溶液由于反应的持续进行而减少到一定量时,用户可以通过补液管补充待雾化溶液,由于补液管上第一阀门的设置,无需打开密闭容器就能够很方便地对待雾化溶液进行补液,操作简便,不会影响密闭容器的密封效果。
优选地,所述密闭容器由透明玻璃制成,所述补液管为玻璃管。密闭容器采用透明玻璃制成便于观察其中的待雾化溶液的量,以便于用户在待雾化溶液使用完之前通过补液管补充待雾化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密闭反应器皿的顶部设置具有把手的密封盖。密封盖的设置便于密闭反应器皿的打开,以便于向其中的控温热台上放置涂覆有待反应物料的基底。
优选地,所述密闭反应器皿由透明玻璃材质制成,所述密封盖由打磨后的透明玻璃材质制成。密封盖由打磨后的玻璃材质制成能够有效保证整个密闭反应器皿的密闭性,同时玻璃材质的密闭反应器皿和密封盖也便于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有效避免因待反应物料并未完全反应而导致的随意拿取基底产生的实验过程冗长繁琐的问题。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密闭容器外部的所述第一管道上还设置第二阀门。第二阀门的设置便于控制密闭容器内盐酸雾化气的产生,便于控制反应进程和反应速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管道上还设置第三阀门。第三阀门的设置便于自由控制盐酸雾化气进入密闭反应器皿,便于控制反应进程和反应速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尾气排放管道上还设置第四阀门。第四阀门的设置便于控制反应后尾气的排放,便于控制反应进程和反应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为橡胶材质。橡胶管不易被盐酸雾化气腐蚀。
优选地,所述基底为玻璃基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57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已内酰胺聚合设备
- 下一篇:一种废旧轮胎回收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