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红外热成像仪连接的信号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53501.X | 申请日: | 2018-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89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廖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红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2 | 分类号: | G01J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其高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4 | 代理人: | 廖曾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线 铰接头 红外热成像仪 信号线结构 保护层 内螺 外螺 后续设备 铰接 信号传输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 信号线外层 两端设置 信号传输 内接头 受潮 老化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红外热成像仪连接的信号线结构,包括外螺铰接头、信号线主体及内螺铰接头,所述外螺铰接头和内螺铰接头分设在信号线主体的两端;所述信号线主体包括信号线,在信号线外层套设有保护层,且保护层通过内接头将信号线主体的两端连接在外螺铰接头和内螺铰接头上,在信号线主体的两端设置铰接头,使得信号线主体能够铰接在红外热成像仪及后续设备上,不会出现外力很容易使信号线主体从红外热成像仪及后续设备上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同时在信号线主体上设置保护层,能够避免信号线受潮损坏或老化损坏或信号受到干扰等情况发生,整个信号线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经济适用、信号传输稳定性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成像技术、安防监测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用于红外热成像仪连接的信号线结构。
背景技术
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红外热成像技术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由此人们可以「看到」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
物体表面温度如果超过绝对零度即会辐射出电磁波,随着温度变化,电磁波的辐射强度与波长分布特性也随之改变,波长介于0.75μm到1000μm间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而人类视觉可见的“可见光”介于0.4μm到0.75μm。
其中波长为0.78~2.0μm的部分称为近红外,波长为2.0~1000μm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红外线在地表传送时,会受到大气组成物质( 特别是H2O、CO2、CH4 、N2O、O3等)的吸收,强度明显下降,仅在短波3μm~5μm及长波8~12μm的两个波段有较好的穿透率(Transmission),通称大气窗口(Atmospheric window),大部份的红外热像仪就是针对这两个波段进行检测,计算并显示物体的表面温度分布。此外,由于红外线对极大部份的固体及液体物质的穿透能力极差,因此红外热成像检测是以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为主。
照相机成像得到照片,电视摄像机成像得到电视图像,都是可见光成像。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仪测定目标的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并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热红外线形成的图像称为热图。
由于黑体辐射的存在,任何物体都依据温度的不同对外进行电磁波辐射。波长为2.0~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热红外成像通过热红外敏感CCD对物体进行成像,能反映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场。热红外在军事、工业、汽车辅助驾驶、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原理并不神秘,从物理学原理分析,人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能够不断向周围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正常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征性,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热场。当人体某处发生疾病或功能改变时,该处血流量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人体局部温度改变,表现为温度偏高或偏低。
信号线主要是指在电气控制电路中用于传递传感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线路。信号线往往以多条电缆线构成为一束或多束传输线,也可以是排列在印制板电路中的印制线,随着科技与应用的不断进步,信号线已由金属载体发展为其它载体,如光缆等。不同用途的信号线往往有不同的行业标准,以便于规范化生产与应用。
在进行红外热成像仪信号传输时,往往需要利用信号线结构进行信号传输,但现有技术更多的是将信号线直接接在红外热成像仪和后续设备上,不便宜移动,也有单纯的信号线结构,但现有信号线结构往往在两端无辅助接线结构,使得信号线结构与红外热成像仪及后续设备连接后,当出现外力时,容易将信号线结构从红外热成像仪及后续设备上脱落,从而运行信号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红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红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535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