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数字智能电磁无线供电电源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58288.1 | 申请日: | 2018-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82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曾明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源意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8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罗丹 |
地址: | 517500 广东省河源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控模块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温度检测模块 无线供电系统 发射端 接收端 磁能 无线供电电源 触摸显示屏 检测 控制模块 输入电压 智能电磁 主控模块 控制器 全数字 两组 谐振频率 主机箱 | ||
全数字智能电磁无线供电电源控制器,包括: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两组温度检测模块;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两组磁能监控模块;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发射端监控模块、接收端监控模块;主机箱,其具有触摸显示屏,其内部设有与触摸显示屏、温度检测模块、磁能监控模块、发射端监控模块、接收端监控模块分别连接的主控模块;主控模块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实时温度,还通过磁能监控模块检测和调节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还通过发射端控制模块检测和调节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还通过接收端控制模块检测和调节接收线圈的输入电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输电技术,具体是全数字智能电磁无线供电电源控制器。
背景技术
无线输电技术,是指用电设备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电能,最早由尼古拉-特斯拉提出。采用该技术,用电设备摆脱了型号复杂的充电器和降低设备密封性的电源接口,同时可以避免电接头插拔产生电火花等传统有线输电方式的弊端。
无线输电技术的类型主要有:
(1)电磁感应式,只适用于小功率、短距离的场合,因此目前使用电磁感应传递电能的多限于有电动牙刷,以及手机、相机、MP3等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
(2)电磁谐振式,存在电磁辐射,传输功率越大,距离越远,效率越低,辐射就越严重,因此这种方式也是只限于小功率、短距离的场合。
(3)磁耦合共振式,其具有由感应线圈分别制成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两个共振系统,把电能转换成非辐射磁场并通过共振在两者感应线圈间形成一种磁能量通道,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这种无线输电技术虽然同样存在传输距离和传输功率的局限,但是不存在辐射危害,因此最具开发前景。
而磁耦合共振式的无线输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往往涉及到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无线输电的复杂情况,每当负载接入时,发射端就会出现频率跌落的现象,影响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的现有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全数字智能电磁无线供电电源控制器,在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无线输电时,根据负载接入的动态对发射端和接收端进行管理和保护,用电设备在接收端实现无接触线上EPT取电,可承载500KG-700KG,使得一个发射端可驱动200公尺内N台负载,非常适合工厂无人搬运、歺厅服务机器人、电动车、叉车等无线移动供(充)电、机械手臂无线接触取电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全数字智能电磁无线供电电源控制器,包括:
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两组温度检测模块;
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两组磁能监控模块;
分别设于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发射端监控模块、接收端监控模块;
主机箱,其具有触摸显示屏,其内部设有与触摸显示屏、温度检测模块、磁能监控模块、发射端监控模块、接收端监控模块分别连接的主控模块;
主控模块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实时温度,还通过磁能监控模块检测和调节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还通过发射端控制模块检测和调节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还通过接收端控制模块检测和调节接收线圈的输入电压;
所述主机箱具有与主控模块连接的编程接口。
较佳的,所述主机箱具有与主控模块连接的散热风扇。
较佳的,所述主机箱具有与主控模块连接的存储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源意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源意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582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