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66811.5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26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窦贤云;刘建强;郑汉臣;孙晶;钟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襄阳首信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湖北省襄阳***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弹片 锂电池 锥形金属 抵接块 温度传感器检测 温度传感器 弹片 抵接 本实用新型 弹性抵接 电池外壁 金属导热 紧贴设置 压缩弹簧 准确监测 左右两侧 抵接力 感应端 外壁 下端 紧贴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其包括分别与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的外壁弹性抵接的第一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弹片,设置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的锥形金属抵接块,锥形金属抵接块的下端连接在一压缩弹簧上,其左右两端分别抵接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且锥形金属抵接块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紧贴于锥形金属抵接块设置。利用金属导热系数高的优点,采用金属弹片与电池外壁的抵接,有利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同时,通过锥形金属抵接块将向上的力变换为向左右两侧的抵接力,保证第一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弹片始终保持与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紧贴设置,进而保证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监测锂电池产生的热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其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质量轻等优点,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受焦耳热、反应热、极化热等影响,会有大量热量聚集,使电池温度上升,影响电池寿命和循环效率,严重的会引起爆炸。其内部出现短路、过冲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引起爆炸。因此,有必要对锂电池的发热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消除安全隐患。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温度检测方法在锂电池的外壁设置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传感器转化成标准电信号输送至外部的温度检测仪表,由温度检测仪表显示具体温度值。
名称为“一种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机构”、授权公告号为“CN205280235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采用导热硅胶进行热量传导,由于导热硅胶的导热系数一般为0.5~0.7,其导热系数低,易导致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低(即电池外壁与温度传感器实际检测的温差大);且由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形,现有技术中直接采用支架与粘胶粘接易导致脱落,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精确采集锂电池温度并保证导热部件不会自锂电池上脱落的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所述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设置在并列设置的第一锂电池和第二锂电池之间,所述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分别与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的外壁弹性抵接的第一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弹片,以及设置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的锥形金属抵接块,所述锥形金属抵接块的下端连接在一具有向上回复力的压缩弹簧上,其左右两端分别抵接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且所述锥形金属抵接块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紧贴于锥形金属抵接块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其利用金属导热系数高的优点,采用金属弹片与电池外壁的抵接,有利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精度;同时,由于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形,通过锥形金属抵接块将向上的力变换为向左右两侧的抵接力,使之将第一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弹片弹性抵接在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的外壁上,保证第一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弹片始终保持与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紧贴设置,进而保证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监测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锂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襄阳首信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襄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襄阳首信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66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