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立体成像眼底相机光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68369.X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76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涛;吴骏;娄世良;耿磊;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3/12 | 分类号: | A61B3/12;A61B3/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7 | 代理人: | 高正方 |
地址: | 30038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物镜 成像芯片 眼底相机 物镜 半反半透镜 成像组 光学系统 立体成像 依次设置 照明装置 夹角为 主光轴 子光路 场镜 光轴 前置 网膜 本实用新型 对称倾斜 输出光路 同一时刻 后表面 主光线 组图像 便携 单目 垂直 | ||
一种便携式立体成像眼底相机光学系统,包括网膜物镜、场镜、半反半透镜、前置物镜、成像物镜、成像芯片和照明装置;网膜物镜、场镜、前置物镜均与主光轴垂直,半反半透镜与主光轴之间的夹角为30‑60°,主光线在场镜后表面被分成两对称倾斜子光路A1和A2,两倾斜子光路A1和A2之间的夹角a为11°,一个成像物镜和一个成像芯片构成一个成像组,最上方的成像组中的成像物镜、成像芯片依次设置在第一子光轴A1上,最下方的成像组中的成像物镜、成像芯片依次设置在第二子光轴A2上,照明装置的输出光路与半反半透镜之间的夹角为45°。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单目眼底相机无法在同一时刻获取一组图像的问题,并实现眼底相机的小型化与便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底微成像及眼底三维重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便携式立体成像眼底相机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有80%是通过眼睛完成的。人眼结构精细且复杂,眼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检查中,对于眼部疾患,首先检查眼底,观察有无病变,以正确判断病因。眼底的病变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很多疾病在眼底都有所表现。根据眼底的一些特征,可以协助其他临床学科做出正确诊断。另外一些疾病的早期症状出现在眼部,眼底检查能够使这些疾病得到适时的治疗。人眼富有很多微细血管,是人体最能直接观察到的微细血管部位,因此也是人体微循环研究的重要部位。
人眼视网膜,又称眼底,是一层结构高度复杂的薄膜,是人眼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在眼睛里的地位相当于成像系统的接收器。眼底是眼睛这一感觉器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眼睛的大部分病变来自眼底。同时眼底分布着大量的各种动静脉血管,这些血管可以反映全身血管性疾病的状态。如高血压、动静脉血栓、小动脉硬化断裂、肾炎和肿瘤等疾病,都可以通过对眼底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观察分析,根据眼底的变化症状对这些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而且视网膜血管也是脑血管的分支,可以从其推测脑血管的情况。眼底相机便是用于对眼底病变进行检查的眼科设备,是医生进行视网膜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由于眼底相机生成的二维图像无法具有真实感地展示三维眼底视网膜图像的空间关系,因而给医生诊断带来一些不便。眼底图像的三维重建可以将二维的医疗影像数据的真实感官效果展示给诊断人员,弥补了现有的医疗影像设备在成像时丢失了第三维信息的缺点,使医务人员可以更加准确、更加清晰的观察眼底病灶的大小、空间位置、几何形状及其与周围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可以对病人眼底的组织结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从而大大减少了因为医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临床经验不足而对诊断结果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眼底图像三维重建还可以辅助医生对病人眼底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使医疗影像设备输出二维数据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医疗诊断水平。
目前对于眼底图像三维重建的方法种类较多,经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双目立体视觉的方法进行眼底图像三维重建精度相对较高,是目前最具优势的方法。利用机器视觉的方法进行眼底图像的三维重建首要问题是获取满足条件的眼底图像,如何获取人眼在同一时刻下一组具有重叠区域的眼底图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眼底相机均为单目系统,虽然单目眼底相机技术发展成熟,但无法在同一时刻获取一组图像,立体成像眼底相机技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实现立体成像的眼底相机光学系统十分必要,对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便携式立体成像眼底相机光学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单目眼底相机无法在同一时刻获取一组图像的问题,并实现眼底相机的小型化与便携。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683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