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69090.3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33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龙;张明强;王艳斌;柯小华;张涛;陈毅明;王凯;于占洋;徐涛;何一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张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降噪 收容区 碎石 本实用新型 地铁车辆段 浮置板基础 轨枕 轨道结构 隔振器 咽喉区 振动和噪声控制 工程造价 轨道交通 开口向上 隧道底板 稳定性能 埋设 填充 维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涉及轨道交通领域,该装置包括浮置板基础,其设有开口向上的收容区;填充于所述收容区的碎石道喳;部分埋设于所述碎石道喳的1或2个轨枕,所述轨枕固定于所述碎石道喳;设置于所述浮置板基础内、收容区下方的2或4对隔振器;置于所述隔振器下部的隧道底板。本实用新型将振动和噪声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减振降噪达到20‑25dB;且具有稳定性能好、维修少、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地铁线路上盖物业开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很多应用,地铁附近的商业开发、区域规划、城市复兴、郊区更新和步行社区多个方面的组合,不仅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应对如开发空间保护、交通拥挤、空气质量、经济住房、经济生活方式、基础设施成本等一系列区域问题的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两大内涵为“交通与土地使用整合”及“公共交通优先”。
地铁车辆段咽喉区振动具有以下特点:
(1)若地铁线路位于2层楼板上,轮轨冲击振动可导致较大的楼板二次结构噪声,并可直接由楼板、柱体传至TOD建筑物内,引发二次结构噪声,与线路布置在地面土层上相比,更为不利;
(2)咽喉区列车运行速度较快,振动更强;
(3)咽喉区轨缝较多,轮轨冲击较强,以非稳态冲击激励为主;
(4)咽喉区小半径曲线多,垂向、横向及纵向轮轨相互作用复杂,特点是多方向动态激励;
(5)咽喉区线路多,空间大,特点是振动噪声源头及传递路线复杂。
鉴于此,能否根据地铁车辆段咽喉区有别于正线的振动噪声特性,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将振动和噪声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是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地铁振动与噪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困扰,过量的噪音和振动将严重影响轨道沿线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铁车辆段咽喉区减振降噪轨道结构,其包括:
浮置板基础,其设有开口向上的收容区;
填充于所述收容区的碎石道喳;
部分埋设于所述碎石道喳的1或2个轨枕,所述轨枕固定于所述碎石道喳;
设置于所述浮置板基础内、收容区下方的2或4对隔振器;
置于所述隔振器下部的隧道底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轨枕对应两对隔振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隔振器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螺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套筒包括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支撑板之间设有调整垫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套筒包括钢弹簧和阻尼剂;所述钢弹簧置于所述下支撑板下,与所述下支撑板螺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钢弹簧为螺旋钢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阻尼剂为液体阻尼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隧道底板与所述隔振器之间设有垫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690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交通用叠放式复合型无砟轨道系统
- 下一篇:一种道床中心水沟支模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