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丝绳芯传送带自动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71382.0 | 申请日: | 201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54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窦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威尔若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3/02 | 分类号: | B65G43/02;G01N27/7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史明罡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监测系统 传送带 钢丝绳芯 检测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 处理装置 断带检测 纵向撕裂 传感器 弱磁 技术优势 监测设备 主控终端 控制器 多信道 垂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丝绳芯传送带自动监测系统。上述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纵向撕裂检测处理装置和横向断带检测处理装置;纵向撕裂检测处理装置包括多信道主控终端、监测设备;横向断带检测处理装置包括控制器、水平弱磁传感器、垂直弱磁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丝绳芯传送带自动监测系统,具有诸多方面的技术优势,其必将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送带损伤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丝绳芯传送带自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钢丝绳芯输送带是矿山和港口的重要运载设备;钢丝绳芯输送带以钢绳芯衬垫覆盖橡胶制成的输送带,起到牵引、拉紧和承载的作用,适于长距离、大运程、高速度输送物料。钢绳芯输送带特点:拉伸强度大、抗冲击好、寿命长、使用伸长小、成槽性好、耐曲挠性好,适于长距离、大运程、高速度输送物料。该钢丝绳芯输送带产品其主要是由芯胶、钢丝绳、覆盖层和边胶等构成。
钢丝绳芯输送带在物料(或是其他物品)的搬运机械中,提成了牵引、拉紧和承载的作用。但是,钢丝绳芯输送带一旦处于损伤状态都会严重威胁工业生产,甚至带来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对此,钢丝绳的无损检测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综合检测手段,钢丝绳芯输送带的安全使用,始终是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
目前来看,由于缺少高效可靠的检测技术,输送带的安全监管,一直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难点;因此,纵向撕裂以及横向断带事故时有发生,对安全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纵向撕裂以及横向断带的事故形成原理;
有关纵向撕裂形成机理:
输送带内部纵向布置了许多钢丝绳,增加其抗拉强度,有效抑制了输送带的横向撕裂,但是输送带的纵向强度没有得到改善,使得纵向撕裂事故常有发生,纵向撕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跑偏导致的撕裂:当输送带一侧发生偏移较大时,就会在这一侧形成折叠或是褶皱,输送带就会受到不均匀的拉力而被刮伤或是划伤,造成撕裂。
2、物料卡压导致的撕裂:一般发生于溜槽的下部。溜槽的前沿与输送带之间的距离有限,输送带下面的缓冲托辊间隔分布,承载力的强度不均匀。如果大块物料卡在输送带和溜槽之间的不能脱离,就会造成撕裂。
3、异物划伤导致的撕裂:3.1:大块的尖利异物进入滑槽而不能通过时,就会卡在溜槽的下部将输送带撕裂。3.2:两条衔接的输送带首尾存在一定的高差,如果物料中混入的尖锐异物过长,就会将输送带穿透并卡在托辊上,造成撕裂。
有关横向断带形成机理:
钢丝绳芯输送带的承载性能主要取决于内部钢丝绳芯的耐张强度;断带大多发生在接头处,国内、外断带案例几乎无一例外。因为钢芯输送的硫化接头部位强度往往难以达到规定的保持率,是整带抗压强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
接头断裂的原因很多,不正确的敷层、涂液、错误的压制温度或压力,钢芯端部锈蚀以及严重划伤或是拉伤等等。从宏观上看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接头损伤乃至断裂,都必然会伴随着接头区变形量的增大和钢绳芯抽动现象的发生。局部钢芯发生抽动后,全部工作载荷便集中到未抽动的钢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抽动的钢芯数量增加,区域不断扩大,接头塑性变形愈来愈大,刚度和强度越来越低,最后当接头抽动的钢芯范围以及变形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钢丝绳芯与橡胶之间的黏结层遇到严重破环,其黏结力不足以承受工作载荷时,所有的钢丝绳芯便光秃秃的抽出,形成接头断裂。
一般来讲,按照传统的钢丝绳芯传送带的横向断带以及纵向撕裂检测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人工检测方法;一般的人工检测不能高效,实时的进行自动检测;同时不能对钢丝绳芯损伤程度进行有效检测;耗时,耗费人力成本而且检测效率相对低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威尔若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威尔若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713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