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收发一体光电设备的接收器对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74860.3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2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单文军;刘辉;卢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镭斯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常州兴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8 | 代理人: | 肖兴坤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器 目镜 对准系统 光电设备 平行光管 收发一体 本实用新型 后向反射器 接收器调整 接收器位置 调整机构 汇聚 传播方向 光学接收 入射方向 生产效率 天气因素 倒置 工艺流程 集成度 出射 感光 扩束 远场 准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收发一体光电设备的接收器对准系统,它包括倒置的平行光管、目镜、后向反射器和接收器位置调整机构;收发一体光电设备发出的光束经过平行光管的汇聚后进入目镜,从目镜出射的光束经过后向反射器后光束的传播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反,反向光束再次经过目镜,过平行光管后实现扩束并准直,接着进入光学接收组件,并最终汇聚至接收器的感光面上;接收器位置调整机构与接收器相连,并用于调整接收器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接收器调整所需的空间,提高接收器对准系统的集成度和可靠性,简化接收器调整的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远场调节过程中受天气因素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收发一体光电设备的接收器对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光电收发一体设备中,为了能够正常工作或达到比较好的性能,需要发送器的光轴和接收器的光轴平行或者共轴,其中共轴的效果最好,但是在很多光学结构中很难或者无法实现,更多使用是光轴平行的方案。
对于非共轴系统由于发送光轴和接收光轴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同一个设备发出的光束如果在不远处反射回来(反射可以是平面镜、漫反射、后向反射器等),这束反射光相对接收器的光轴会存在比较大的夹角,如果按照返回光束的汇聚中心调整接收器的位置,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差异会比较大,调试好的设备在实际工作中会因为这种偏差导致性能下降,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调节方法有以下两种:
1、使用一台参考设备在远端进行对调。具体做法就是在离开生产调试车间比较远的距离放置一台参考设备,这个距离和设备最远的工作距离有关,一般在100米至1000米之间,在生产车间通过工装确认好位置,在工装上进行新设备接收器位置调整工作。由于两台设备相距较远基本都是出于室外空间,这样由于天气的变化会带来诸多干扰,如大气的湍流、太阳光、雾霾、水汽、雨、雪等等,这样带来调整时稳定度不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统计来消除随机抖动,但是时间太久又会带来缓变的误差,最终导致调试精度不高、批次稳定性差,调试的效率很低,甚至还会因为天气过于恶劣导致工作无法进行,处于停工状态。
2.近距离反射的方法。在调试车间内采用反射镜、反光纸或则后向反射器等光学反射器进行调试,因为工作距离近反射光轴和接收光轴存在夹角导致汇聚点偏离接收系统焦点;同时由于接收窗口对于发射光张开的接收角度相对远距离工作时要大很多,这样会导致汇聚点偏离焦平面,落在焦平面的后面。基于存在上面两个问题的综合作用,近距离反射调试出来的设备虽然效率上较远场高,但是性能上要差。
上面两种常用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批量的产品生产要求的批次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要求,这就亟待新的接收器对准系统来解决批次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收发一体光电设备的接收器对准系统,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接收器调整所需的空间,提高接收器对准系统的集成度和可靠性,简化接收器调整的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远场调节过程中受天气因素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收发一体光电设备的接收器对准系统,收发一体光电设备包括用于发出光束的光学发送组件和用于接收反向光束的光学接收组件,所述光学发送组件包括发送器,所述光学接收组件包括接收器,它包括倒置的平行光管、目镜、后向反射器和接收器位置调整机构;其中,
收发一体光电设备发出的光束经过平行光管的汇聚后进入目镜,从目镜出射的光束经过后向反射器进行反向后形成反向光束,所述反向光束再次经过目镜,从目镜出射的反向光束经过平行光管后进入光学接收组件,并最终汇聚至接收器的感光面上;
所述接收器位置调整机构与接收器相连,并用于依据接收器上汇聚的反向光束相对接收器的感光面中心位置,调整接收器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镭斯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镭斯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748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速光器件混合集成封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光缆接头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