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96109.3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50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邵学广;马丽;蔡文生;崔晓宇;王利;程丹;朱雪薇;王舒瑜;张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通道 池体 近红外光谱 中心槽 方向设置 光纤探头 透射光纤 测量 样品池 控温 竖直 探头 狭缝 连通 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 外部设置 液体连通 中空的 流出 体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包括:第一池体,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中心槽;两个液体通道,相对地设置于第一池体的壁中,每个液体通道均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液体通道和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液体通道,第一液体通道的一端开设有允许液体流入或流出的孔,另一端与第二液体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二液体通道的另一端与中心槽连通;当光纤探头插入第一池体内时,被固定于中心槽中,且测量部位与该两个液体通道液体连通。本装置的两个液体通道与光纤探头的狭缝相对接,使得样品直接注入狭缝,减少了样品的浪费。且,在第一池体的外部设置一个中空的第二池体,能够测得不同温度下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MIR)之间的电磁辐射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780-2526nm的区域,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近红外光谱区与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近红外光吸收谱带对应于有机物质分子基频振动的倍频和组合频,是解析有机物质结构的强有力工具,可对有机化合物中分子结构与近红外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化学反应中的热点问题及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目前近红外光谱法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多组分同时测定及低成本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与农产品、化学化工、高分子、生物、石油工业等各分支学科及化学相关学科。对于液体样品,主要有两种采集近红外光谱的方法:一种是样品吸收池,一种是透射光纤探头。光纤的内口径自身是很好的均匀点源,并且光纤具有传统体光学结构所没有的优势,作为基本光学传输部件,可以很好地收集近红外光信号并且传输给后端的光谱分析仪,结构更加灵活,且可用于实时、在线测量。在实现光纤探头用于检测实验室的样品时,现有的装置是将光纤插入一个体积为50ml的瓶子里,并装满待测样品使光纤浸没在样品溶液中,以保证光纤的狭缝内能够充满待测样品,申请人发现受到光纤探头的结构和体积的限制,所需的样品体积较大,无法实现对微量溶液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包括:
第一池体,其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中心槽;
两个液体通道,所述两个液体通道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池体的壁中,每个所述液体通道均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液体通道和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二液体通道,所述第一液体通道的一端开设有允许液体流入或流出的孔,所述第一液体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液体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液体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心槽连通;
其中,当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插入该第一池体内时,所述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被固定于所述中心槽中,且其测量部位与该两个液体通道液体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还包括:
第二池体,其内部具有中央槽,所述第一池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池体内,所述第二池体的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中央槽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池体的下壁,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池体的上壁。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近红外光谱透射光纤探头测量的控温样品池中,所述第二池体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三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96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检测用近红外分析仪
- 下一篇:一种车载天然气泄漏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