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基坑降水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96281.9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8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詹夏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夏丹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化池 外壁 沉降池 储水池 过滤网 回收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 基坑 建筑基坑 转动连接 安装板 活动杆 连接件 建筑污水 驱动电机 上端内壁 上端外壁 水流方向 依次连通 进水口 旋转轴 延伸端 降水 尖刺 向内 连通 穿过 堵塞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基坑降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基坑本体,所述基坑本体由沉降池、净化池、储水池组成,且沉降池、净化池、储水池自水流方向依次连通,所述沉降池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进水口,且沉降池的上端内壁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净化池的上端外壁设有驱动电机,所述旋转轴穿过净化池的外壁向内延伸端固定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活动杆,且活动杆远离U型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外壁一侧均匀设有若干组尖刺块,所述净化池和储水池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避免了过滤网的堵塞,提高建筑污水的回收利用率,适宜广泛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基坑降水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基坑降水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回收利用率很低,仅用于施工降尘、车辆冲洗等很难达到绿色施工关于“节水”的要求。节能减排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目前,现有技术主要是设置井水回收池,将回收的水资源用于施工降尘和车辆冲洗等,回收利用率很低,基坑降水24小时都在运行,而施工降尘和车辆冲洗等工作仅为有限时间,没有达到合理利用。因此,能够合理全面利用建筑施工基坑降水,将基坑降水通过沉淀,集中处理,用于建筑施工工地各个方面的生活用水,越来越受到各个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人员的青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基坑降水回收利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基坑降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基坑本体,所述基坑本体由沉降池、净化池、储水池组成,且沉降池、净化池、储水池自水流方向依次连通,所述沉降池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进水口,且沉降池的上端内壁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净化池的上端外壁设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穿过净化池的外壁向内延伸端固定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活动杆,且活动杆远离U型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外壁一侧均匀设有若干组尖刺块,所述净化池和储水池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网,且储水池下端外壁的一侧连通有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与第二过滤网之间连接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外壁一侧均匀设有8-10组尖刺块,且每组尖刺块为10-15个。
优选地,所述沉降池和净化池之间连通有溢流口,且溢流口位于第一过滤网的上端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建筑污水经进水口流至沉降池内,污水经沉降之后,泥沙留在沉降池的底部,而上清液则经过第一过滤网的初步过滤后,通过溢流口到达净化池内,此时上清液再经第二过滤网过滤净化后,进入储水池进行储存,而由于长时间过滤,泥沙会附着在第二过滤网上,影响净化效果,此时,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旋转轴旋转,并带动U型杆转动,由于U型杆通过活动杆与连接件转动连接,使得尖刺块能够来回刺穿第二过滤网,避免造成杂质的堵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避免了过滤网的堵塞,提高建筑污水的回收利用率,适宜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基坑本体1、沉降池2、净化池3、储水池4、进水口5、排水口6、驱动电机7、旋转轴8、U型杆9、活动杆10、连接件11、安装板12、尖刺块13、支撑杆14、弹簧15、第一过滤网16、第二过滤网17、溢流口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夏丹,未经詹夏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962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