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2976.3 | 申请日: | 2018-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8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魏国栓;喻伟;唐陶;刘桂英;阳凌;许亚辉;和田田;卢玉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迈(洛阳)环测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G01N21/17;G01N21/59;G08C17/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晓东 |
地址: | 471009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处理模块 光接收器 能见度仪 本实用新型 光发射器 通信模块 信号连接 能见度 壳体 能见度监测 工作效率 壳体内部 随身携带 体积减小 野外应急 重量减轻 测量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能见度仪,手持式能见度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外侧设有用于测量能见度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壳体内部设有与光接收器信号连接的信号处理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信号连接有通信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与信号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集成在一起,使能见度仪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便于随身携带;在野外应急情况下可大大缩短能见度监测的准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式能见度仪。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能见度仪主要为台站式和移动式,台站式能见度仪安装于国家级的气象场站、高速公路台站等;移动式能见度仪主要安装于舰船、机动车辆。台站式和移动式能见度仪系统体积较大、数据通讯方式复杂,不便于携带且展开和撤收时间较长,不利于在野外应急情况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能见度仪,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能见度仪系统体积较大、数据通讯方式复杂不便于携带而不利于在野外应急情况下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手持式能见度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外侧设有用于测量能见度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壳体内部设有与光接收器信号连接的信号处理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信号连接有通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光发射器的中心线和光接收器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30°~45°。能够较准确的测量大气的能见度。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三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光发射器的中心线和光接收器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38°。进一步提高大气能见度测量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四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通信模块为无线传输模块。可以在野外监测大气的能见度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监测的数据传输到远程终端。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五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显示测量数据的显示屏。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数据。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六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内部间隔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通信模块位于第一腔体内,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位于第二腔体内。将通信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分隔开避免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七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六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腔体靠近光发射器设置,所述第二腔体靠近光接收器设置。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八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内置有电源。能见度仪不需要外接电源而可以直接使用。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九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便于取放能见度仪的把手。把手便于能见度仪的取放。
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十种技术方案是:在本实用新型手持式能见度仪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任意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调节壳体内部与壳体外部压力平衡的戈尔阀。戈尔阀能够调节压力平衡能够使能见度仪在高原等压力较高的地区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与信号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集成在一起,使能见度仪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便于随身携带;在野外应急情况下可大大缩短能见度监测的准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迈(洛阳)环测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凯迈(洛阳)环测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29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