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及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5010.5 | 申请日: | 2018-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59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彭亮;刘志宏;韩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永宏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集器 处理系统 蓝藻水华 打捞 干化 供电装置 排水泵 排水口 排藻 连通 垂直前进方向 可拆卸连接 蓝藻收集口 泵输出端 并排设置 方向可调 蓝藻收集 电连接 输出端 蓝藻 | ||
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及处理系统,属于蓝藻水华处理领域。打捞系统包括垂直前进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收集器,相邻两个收集器可拆卸连接。每个收集器前端设蓝藻收集口,后端设排水口。收集器内设排藻泵及排水泵,排水泵输出端与排水口连通。蓝藻收集效率高,收集宽度及方向可调。处理系统含处理船及该打捞系统,处理船设干化组件及供电装置。干化组件与排藻泵输出端连通,供电装置与收集器电连接。对蓝藻干化使其便于处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蓝藻水华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蓝藻水华是当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时,在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水体颜色变化,并在水面上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藻类的漂浮物的现象。
目前,针对蓝藻水华现象,在水面进行蓝藻水华收集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法。但是,现有技术对蓝藻收集的效率较低,其作业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其蓝藻收集的效率高,且蓝藻收集宽度范围及收集方向可灵活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蓝藻水华处理系统,其蓝藻收集的效率高,蓝藻收集宽度范围及收集方向可灵活调节,且能对收集的蓝藻进行干化使其便于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其包括垂直于前进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多个收集器,相邻两个收集器可拆卸连接,每个收集器位于运动方向的前端处设有蓝藻收集口,每个收集器位于运动方向的后端设有排水口,每个收集器内设有排藻泵及排水泵,排水泵的输出端与排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收集器的顶部均设置有栏杆。
进一步地,栏杆设有与排藻泵及排水泵电连接的电控柜,每个电控柜设有电缆及电缆接入口,栏杆包括电缆管,电缆设置于电缆管内。
进一步地,栏杆包括藻浆管,相邻两个收集器的藻浆管可拆卸连接,藻浆管设有用于与排藻泵的输出端连通的藻浆接入口。
进一步地,每个收集器包括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位于运动方向的前端处及位于运动方向的后端处均设置有用于与相邻的收集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锁链,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顶部均设有与锁链配合的第一开口,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靠近相邻的收集器的侧壁均设有与锁链配合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连通。
进一步地,收集器内部具有浓缩区及排水区,浓缩区设置于收集器的前进方向上的前端与蓝藻收集口连通,排藻泵的输入端与浓缩区连通,排水区设置于收集器的前进方向上的后端,排水泵的输入端与排水区连通,浓缩区与排水区之间设有挡藻板,挡藻板的底部与收集器的底部之间具有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浓缩区具有顶部的漂浮区及底部的水流区,排藻泵的输入端与漂浮区连通,漂浮区及水流区之间设置有滤网,滤网包括钢丝网主体及与钢丝网主体可拆卸连接的砂浆布。
一种蓝藻水华处理系统,其包括处理船及上述的蓝藻水华打捞系统,处理船设有干化组件及供电装置,干化组件与排藻泵的输出端连通,供电装置与收集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干化组件包括混凝槽、加药组件、过滤器及压滤机,排藻泵的输出端以及加药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混凝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5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缩口式河道清洁抄网
- 下一篇:蓝藻水华收集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