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吹风筒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06443.2 | 申请日: | 2018-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29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赵舜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D20/10 | 分类号: | A45D20/10;A45D20/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罗晓聪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加热元件 风筒组件 加热模块 手把 本实用新型 红外加热 吹风筒 电能损耗 加热头发 加热装置 直接照射 热效率 电热丝 热辐照 指向性 吹出 减小 加热 成型 发热 电池 头发 供电 替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加热吹风筒,包括:手把、风筒组件和加热模块,所述的风筒组件连接在手把上,所述的加热模块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基座内的红外加热元件;所述的手把中设置有为风筒组件和红外加热元件供电的电池;所述的加热模块位于风筒组件的前端,风筒组件产生的气流进入加热模块,可由红外加热元件直接照射加热头发,气流由基座中形成的通道吹出。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红外加热元件作为加热装置,以红外加热元件替代目前常用的电热丝加热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减小电能损耗,并且,红外加热元件更加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其可以直接将热辐照在使用者的头发上,减少头发热成型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筒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红外加热吹风筒。
背景技术:
吹风筒是一种常用的小电器,其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成型。常用的吹风筒工作原理均是采用电热发热丝供热,然后将通过风扇将外部气流吹过发热器,最后加热后的气流作用在头发上。其通常采用的结构如下:包括一个筒状风道、一个便于人体握持的把手,电热器和通过马达驱动的风扇安装在风道中,气流由风道的后端的入口进入,依次经过风扇叶片、发热丝后,由风道的前端出口喷出,形成一股加热气流。把手中通常设置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开关以及发热丝的加热温度。另外,由于采用电热发热丝作为热源,吹风筒的功率一般较大,所以通常采用市电供电,即在把手上需要设置一个电源插头。
由上所述,目前的吹风筒存在以下不足:
1、吹风筒需要采用有线供电,使用时受到电源线长度的限制。
2、在吹风筒进行加热吹风过程中,如果电热丝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吹风筒出风温度过高,可能会对使用者头发或者头皮造成损伤。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人经过不断的研究,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红外加热吹风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红外加热吹风筒包括:手把、风筒组件和加热模块,所述的风筒组件连接在手把上,所述的加热模块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基座内的红外加热元件;所述的手把中设置有为风筒组件和红外加热元件供电的电池;所述的加热模块位于风筒组件的前端,风筒组件产生的气流进入加热模块,由红外加热元件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后,被加热的气流由基座中形成的通道吹出。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基座内设置有一呈锥形的芯体,该芯体的尖端指向基座端,芯体的另一端位于基座的前端,所述的通道沿芯体的四周开设,所述的红外加热元件沿通道均匀分布于芯体的外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基座内设置有一活动挡板,该活动挡板位于所述红外加热元件与基座通道的出风口之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活动挡板安装在一固定在基座内的安装座上,该安装座具有一容置所述的红外加热元件的辐照槽,该辐照槽开口方向指向通道出风口。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活动挡板包括:上挡板和下挡板,上、下挡板的两侧枢接于辐照槽相对两侧壁,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上、下挡板闭合或者开启。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座上还设置有一散热器。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上于出口风的下方还设置有有小风口,该小风口与所述的通道连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模块可拆卸安装在风筒组件的风筒出风口端,并且加热模块与风筒组件之间设置有电性接触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模块与风筒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以下任意一种: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磁力吸附连接、螺钉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64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