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10939.7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36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陈雄;殷少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20 | 分类号: | F23D14/20;F23D14/58;F24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青岛市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圈 火盖座 火槽 火盖 火孔 燃烧器 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 燃气灶 下表面 通孔 燃气灶技术领域 沿圆周方向 安全事故 朝下设置 径向延伸 异常升温 自动切断 内环腔 上端面 干烧 炉头 紧凑 连通 成型 配合 杂物 燃气 堵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燃烧器包括炉头、火盖座、火盖和传感器,其中,火盖座设置在炉头上,火盖设置在火盖座上;火盖座和所述火盖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传感器位于通孔内;火盖的下表面沿圆周方向成型有径向延伸的上圈出火槽,上圈出火槽与火盖座的上端面配合形成上圈火孔,上圈火孔与内环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圈出火槽朝下设置,能避免杂物落入上圈出火槽中,从而避免上圈火孔堵塞的问题;并且上圈出火槽设置于火盖的下表面,与火盖座配合即可形成上圈火孔,无需增加额外结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另外,传感器可以实现锅具在干烧或异常升温的状态下自动切断燃气的通路,进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其结构包括炉头、火盖、盖板和装饰圈,其火盖安装在炉头上,在火盖的上表面沿圆周方向径向分布有上圈出火槽,盖板盖在火盖上,盖板的外周与上圈出火槽形成上圈火孔。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其上圈出火槽分布在火盖的上表面,杂物易落入上圈火孔中,造成上圈火孔堵塞;2)其上圈出火槽分布在火盖的上表面,需在火盖上增加盖板来配合形成上圈火孔,结构冗杂;3)其未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在锅具发生干烧等情况时易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燃烧器及燃气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能避免杂物落入上圈出火槽中,不会出现上圈火孔堵塞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且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火盖座、火盖和传感器,其中,所述炉头具有内环腔体和外环腔体,所述火盖座设置在所述炉头上,所述火盖设置在所述火盖座上;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火盖的中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传感器下端固定于所述炉头上,所述传感器的上端穿过所述炉头的内环腔体和所述通孔后伸出至所述火盖外;所述火盖的下表面沿圆周方向成型有径向延伸的上圈出火槽,所述上圈出火槽与所述火盖座的上端面配合形成上圈火孔,所述上圈火孔与所述内环腔体连通。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圈出火槽包括主火槽和稳焰槽,多组所述主火槽沿所述火盖的下表面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主火槽中每两个相邻的主火槽之间的火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相邻凸起之间形成所述稳焰槽。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圈出火槽还包括次火槽,多组所述次火槽沿所述火盖的下表面的圆周方向分别设置于相邻两组所述主火槽之间。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火槽的深度大于所述次火槽的深度。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火槽的深度为3mm-6mm,所述次火槽的深度为1mm-5mm。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凸起的高度为0.2mm-1.5mm,相邻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为2mm-10mm。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圈出火槽的顶面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火盖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上圈出火槽的顶面相适配的斜坡面。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火盖座的外周面设置有下圈出火槽,所述下圈出火槽内间隔设置有下圈火孔,所述下圈火孔与所述外环腔体连通。
作为燃烧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火盖的下表面设置有围绕所述通孔连续分布的凸台。
一种燃气灶,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109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