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11015.9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4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涵;葛建立;李萱;于小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筒 环形弹簧 环形外圈 聚氨酯垫圈 螺母 缓冲单元 缓冲装置 活塞杆 连接板 双联式 内腔 通孔 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 弹簧垫圈 法兰衬套 缓冲功能 缓冲作用 台阶限位 下端面 抵住 固连 两组 三阶 凸台 支承 紧凑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环形外圈、第二环形外圈、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外壳和两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包括支架筒、环形弹簧、活塞杆、套螺母、法兰衬套、螺母、弹簧垫圈和两个聚氨酯垫圈。支架筒设在第一环形外圈和第二环形外圈之间,并分别与它们固连,支架筒内腔为三阶通孔,起缓冲作用的环形弹簧和聚氨酯垫圈设置在支架筒内部,并通过支架筒内腔的台阶限位,活塞杆穿过支架筒通孔并通过杆身上的凸台的下端面抵住位于环形弹簧前端的聚氨酯垫圈。该装置在满足缓冲器缓冲功能的同时兼有支承与导向的作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重量小、可靠性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击载荷缓冲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缓冲器是一种在运动行程终端提供缓冲,延长冲击载荷的作用时间,吸收并转化冲击载荷的运动能量,从而尽可能减小机械冲击对设备不良影响的装置。运动体为轻质合金,并且载有精密电子仪器等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剧烈冲击载荷会给运动体带来巨大的后座冲量。为了防止发射过程中运动体及承力支架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的损坏并能够实现运动体的后座和复位功能,必须为运动体添置相应的缓冲装置。
但是,传统的运动体缓冲装置多采用在外壳、缓冲组件与运动体上设置多组支架与导轨的方式来完成支承与导向,不仅给装配定位带来困难,而且使得系统质量增加。同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导致系统在动载荷下的可靠性下降。这与小型化、轻量化、高可靠性缓冲器的要求相悖。
中国专利201620582155.5公开了《导轨缓冲器》,该缓冲器包括设置有导向槽和镂空孔的壳体、缓冲架、镂空孔内的齿条、可相对缓冲架自转动的齿轮组件和弹簧。该方案本身不带有冲击物的支承与导向结构,必须为冲击物额外添置导轨与支架,此外该方案采用齿轮组件、齿条相结合的结构,零部件数量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在较大冲击载荷的工况下可靠性低。
中国专利201420656951.X公开了《一种导轨缓冲器》,该缓冲器包括支架、阻尼器、位于两侧支架上的弹簧、滑块和设置与该滑块上的拨叉,其中支架上设置有容纳阻尼器的空间,还包括一对卡口。该方案采用缓冲器支架两侧上分别对称地设置一对与固定轨相卡紧的卡口结构。该方案本身不带有冲击物的支承与导向结构,必须为冲击物额外添置导轨与支架,该方案导轨与缓冲器仍然独立分开,装配时定位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在满足缓冲器缓冲功能的同时兼有支承与导向的作用,克服了传统运动体缓冲装置设置多组导轨与支架造成的装配定位困难、系统质量过大、可靠性低等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环形外圈、第二环形外圈、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外壳和两组缓冲单元,第一环形外圈和第二环形外圈平行间隔设置在外壳内,第一环形外圈内壁对称设有一对安装孔,第二环形外圈内壁对称设有一对安装孔,一组缓冲单元同时穿过第一环形外圈上的一个安装孔和第二环形外圈上的一个安装孔,运动体设置在外壳内,且穿过第一环形外圈和第二环形外圈,运动体一端与第一连接板中心固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中心固连,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套在缓冲单元上,第二连接板两端分别套在缓冲单元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有:(1)缓冲单元兼有支承与导向的作用,取代了传统缓冲器上设置的多组支架与导轨,方便了装配与定位、减轻了系统质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2)缓冲器工作时,各组螺纹联接件均不直接承受受轴向冲击载荷,联结紧密,可靠性高;(3)缓冲装置整体结构紧凑,构造简单,便于加工制造;(4)缓冲性能受温度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联式环形弹簧缓冲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环形外圈和第二环形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筒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110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