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并联式液流通道结构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21241.5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0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胡国良;张佳伟;胡爱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8 | 分类号: | F16F9/18;F16F9/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器缸体 液流通道 线圈外置式 圆环间隙 并联式 磁流变阻尼器 液流通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 磁流变液 输出阻尼 阻尼器 浮动活塞 励磁线圈 维修更换 性能下降 腰形通孔 阻尼间隙 活塞头 弹簧 吊耳 端盖 减振 发热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并联式液流通道结构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主要由阻尼器端盖、阻尼器缸体、励磁线圈、活塞头、浮动活塞、弹簧以及吊耳等组成。阻尼器缸体Ⅰ与阻尼器缸体Ⅱ之间的圆环间隙构成第一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Ⅱ与阻尼器缸体Ⅲ之间的圆环间隙构成第二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Ⅲ与阻尼器缸体Ⅳ之间的圆环间隙构成第三液流通道;三条液流通道通过腰形通孔构成并联式液流通道,有效延长了阻尼间隙长度,可获得较大的输出阻尼力;线圈外置式结构避免线圈与磁流变液接触,保证磁流变液不受发热影响造成性能下降,同时维修更换更方便。本实用新型阻尼器性能稳定,输出阻尼力大,特别适用于各种机械减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并联式液流通道结构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磁流变液在外加磁场情况下由自由流动的流体状态转变为类固态,且转化过程迅速可逆。利用该性质可制成各种智能磁流变器件,磁流变阻尼器因其结构简单、大输出阻尼力、宽可调范围以及连续顺逆可调,成为工业应用领域优秀的半主动执行器件。目前,磁流变阻尼器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减振领域,例如房屋桥梁、汽车悬架以及铁路机车等。
传统的磁流变阻尼器都是将励磁线圈内置于阻尼器缸筒内,与磁流变液直接接触。阻尼器工作时,励磁线圈会产生一定热量并传导给磁流变液,磁流变液受温度影响粘度降低,从而影响阻尼器的使用性能。线圈长期与磁流变液接触容易发生损坏,且维修更换非常麻烦。单线圈阻尼器因结构简单被广泛应用,但存在输出阻尼力不够大的局限性。常用的增加输出阻尼力的方法是延长有效阻尼间隙,与此同时阻尼器的外形尺寸也变得庞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的问题及满足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际使用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并联式液流通道结构的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该阻尼器的阻尼器缸体Ⅰ外表面加工有环形凹槽,阻尼器缸体Ⅰ与阻尼器缸体Ⅱ之间形成的圆环阻尼间隙构成第一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Ⅱ外表面加工有环形凹槽,阻尼器缸体Ⅱ与阻尼器缸体Ⅲ之间形成的圆环阻尼间隙构成第二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Ⅲ外表面加工有环形凹槽,阻尼器缸体Ⅲ与阻尼器缸体Ⅳ之间形成的圆环阻尼间隙构成第三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Ⅰ、阻尼器缸体Ⅱ及阻尼器缸体Ⅲ左右两端均加工有四个均匀分布的腰形孔,使三条液流通道连通形成并联式液流通道。阻尼器缸体Ⅲ缠绕两组励磁线圈,在磁场作用下使三条液流通道处形成9段有效阻尼间隙。当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通入同向电流时,液流通道中间段阻尼间隙处的磁力线相互抵消,阻尼器输出一定大小的阻尼力;当励磁线圈Ⅰ和励磁线圈Ⅱ通入异向电流时,液流通道中间段阻尼间隙处的磁力线相互叠加,阻尼器输出一个更大的阻尼力;并联式液流通道增加了有效阻尼间隙长度;外置式励磁线圈结构使线圈不与磁流变液接触,有效解决了励磁线圈工作发热影响磁流变液性能的问题,同时当励磁线圈损坏时更加方便更换与维修。与传统的磁流变阻尼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在不增加阻尼器长度的情况下可提供更大的输出阻尼力与阻尼力可调范围,同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加适用于各种减振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21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解耦膜、汽车右悬置和汽车
- 下一篇:发动机液压悬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