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天线辐射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23243.8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84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卢培林;陶琨;王桂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灿电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12;H01Q15/14;H01Q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南通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巴仑 辐射单元 振子臂 本实用新型 新型天线 垂直通孔 负极化 正极化 对称 辐射状分布 对称设置 工作频率 反射板 馈电片 上端 两通 通孔 下端 贯通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巴仑座,巴仑座的上端设置四只呈辐射状分布的振子臂,振子臂两两对称设置构成一个正极化或负极化,巴仑座的下端安装在反射板上;所述巴仑座具有四个贯通巴仑座上、下端的垂直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介质,且对称两通孔内还分别安装与正极化、负极化连接且与介质配合的馈电片;其中,所述振子臂的长度为13mm,相邻两振子臂之间的间距为2mm,对称两垂直通孔之间的间距为8.5mm。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新型天线辐射单元,可使辐射单元的工作频率达到3.4‑3.6GHz。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天线辐射单元。
背景技术
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个能量转换装置,移动台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经过天线转换成电信号,供基站处理;反向地,基站将电信号通过天线转换成电磁信号在自由空间中进行传播,移动台可以随机接收,从而实现通信系统的双向通信。基站天线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小型化,而天线的宽度直接影响到天线水平面波束宽度的控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性能往往需要特定的宽度及体积,所以适当提高天线宽度更加有利于天线将水平面波束宽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值上,进而提升天线增益,获得最佳的覆盖效果。
天线上一般设置有天线辐射单元,通过天线辐射单元进行信号辐射,目前常用的天线辐射单元是一种标准的对置单元,在单元的辐射方向上有两对振子臂,通过等幅同相方式进行馈电,其中,振子臂的尺寸对辐射单元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天线辐射单元,通过对现有天线辐射单元进行改进,使其工作频率能够达到3.4-3.6GHz。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巴仑座,巴仑座的上端设置四只呈辐射状分布的振子臂,振子臂两两对称设置构成一个正极化或负极化,巴仑座的下端安装在反射板上;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巴仑座具有四个贯通巴仑座上、下端的垂直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介质,且对称两通孔内还分别安装与正极化、负极化连接且与介质配合的馈电片;其中,所述振子臂的长度为13mm,相邻两振子臂之间的间距为2mm,对称两垂直通孔之间的间距为8.5mm。
进一步地,所述振子臂包括一矩形辐射本体,所述各矩形辐射本体与巴伦座连接的一端开有一与垂直通孔配合的弧形凹槽,在矩形辐射本体内还设有一连接弧形凹槽及对称内角的连接辐射条。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辐射条的长度为9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新型天线辐射单元,与现有天线辐射单元相比,将其中振子臂的长度设为 13mm,相邻两振子臂之间的间距设为2mm,对称两垂直通孔之间的间距设为8.5mm,进而可使辐射单元的工作频率达到3.4-3.6GHz;
(2)本实用新型新型天线辐射单元,其中,振子臂采用矩形辐射本体、弧形凹槽加连接辐射条的结构,该结构的设计,可以使信号辐射由中心沿连接辐射条向矩形辐射本体船舶,可使信号覆盖更广,大大保证辐射单元的工作频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天线辐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
本实施例新型天线辐射单元,如图1所示,包括巴仑座1,巴仑座1的上端设置四只呈辐射状分布的振子臂2,振子臂2两两对称设置构成一个正极化或负极化,巴仑座1的下端安装在反射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灿电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灿电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232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