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H型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25086.4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59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付小平;胡志鸿;冯友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睿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3/22 | 分类号: | B65B13/22;B60P7/06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程春生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绳紧固器 钢丝绳 棘轮式 左连杆 穿入 钢丝绳穿入孔 本实用新型 对称分布 棘轮机构 钢绳轴 棘轮片 连接轴 右连杆 折断 磨损 损伤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H型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该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为左连杆(6)、右连杆(4)对称分布在左右二边,两个连杆各自的其中一端由钢绳轴(2)固定连接,两个连杆各自的另一端由连接轴(5)连接,两个连杆中间安装有钢丝绳穿入轴(3),穿入轴中间部分有一个钢丝绳穿入孔,左连杆(6)外部设有棘轮机构。该装置钢丝绳(14)不会跑到棘轮片上造成操作带来不便或钢丝绳(14)损伤,是一个钢丝绳(14)不易磨损或折断、结构的强度高、便于操作的H型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货物运输装载加固的辅助装置,具体是一种H型棘轮式钢丝绳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在铁路货物运输的捆绑加固装置产品,主要以“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和“U形带导向孔钢丝绳紧固器”产品为主,这二类产品虽在铁路货物运输的捆绑加固中使用多年,但根据其结构和实际的使用当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棘轮式钢丝绳紧固器”所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紧固装置和钢丝绳连接方法,是采用钢丝绳的一端绳头先进入紧固装置上的棘轮轴中部通孔中,然后“锥形销”进入棘轮轴的端部孔,通过挤压“锥形销”将钢丝绳固定在棘轮轴上。这种连接方法有一定缺陷,就是当锥形销和轴端部孔间隙配合不当时,易产生钢丝绳固定不牢固或将棘轮轴端孔挤裂,从而易产生在紧固钢丝绳时绳与轴分离而造成紧固器失效;同时棘轮轴上设有过多的孔造成强度减弱。
2)、紧固器在捆绑货物后,需将另一端纲丝绳的绳头围绕穿过“紧固装置”头部的楔形锁铁才能紧固钢丝绳。由于这部位工作空间较窄加上钢丝绳柔软性较差,在操作时比较费劲费时;
3)、紧固装置的双向棘轮组设在连杆内侧,由于内侧空间小,在紧固钢丝绳时,钢丝绳易跑上棘轮片齿部,从而给操作带来不便甚至造成钢丝绳损伤。
4)、由于产品结构复杂造成生产成本高。
(二)、“U形带导向孔钢丝绳紧固器”的不足方面:
1)、U形框架采用焊接工艺制造产生一定应力影响强度,同时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
2)、紧固装置和钢丝绳是连接在框架有棱角的U形处部位,受力后易产生钢丝绳磨损或折断,
3)、在捆绑货物后另一端的钢丝绳头需先穿过框架后端的导向孔,然后再穿入棘轮轴斜孔后才能开始紧固。由于导向孔和棘轮轴的间距较近,操作时比较费劲费时;
4)、导向孔虽设成隋圆形孔,但在钢丝绳拉紧受力后会直接与有棱角的导向孔接触,在货物运行中易产生钢丝绳磨损或折断。
5)、紧固装置采用单向棘轮机构,而棘爪设为单齿形。因棘轮机构是整个紧固装置承受抗力的主要部件,单齿棘爪若在货物运行时受到一定冲击后造成变形或断裂都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H型棘轮式钢丝绳紧器,该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制造工艺复杂、强度差,易磨损和操作不便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紧固装置,由左连杆(6)、右连杆(4)分左右二边,相互以一定距离对称并对齐,两个连杆的一端由钢绳轴(2)固定,两个连杆的另一端由连接轴(5)连接,两个连杆中间安装有钢丝绳穿入轴(3),穿入轴中间部分有一个钢丝绳(14)穿入孔,左连杆(6)外部设有棘轮机构,钢丝绳(14)穿入轴(3)靠左连杆(6)一端连接有连轴棘轮(7),连轴棘轮(7)在左连杆(6)的外侧,钢丝绳(14)穿入轴(3)靠右连杆(4)一端连接有警报装置,左连杆(6)和棘轮机构由棘爪轴(8)连接,棘爪轴(8)的顶部安装有垫圈(9),垫圈(9)上安装有回复扭簧(10)。
所述的左连杆(6)、右连杆(4)之间距离为20mm-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睿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睿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25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