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灌浆套筒和钢筋灌浆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2392.9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9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星;陈兆华;吴广彬;丛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圣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浆 套筒 凸肋 本实用新型 第二端部 第一端部 钢筋套筒 钢筋 螺纹连接部 连接性能 锚固效果 套筒端部 出浆孔 定位部 灌浆孔 灌浆料 密实度 束口部 拔出 冷锻 热锻 中凸 成型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灌浆套筒和钢筋灌浆接头。其中,灌浆套筒,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灌浆孔、出浆孔和多个凸肋,所述的第一端部为定位部或螺纹连接部,所述的第二端部为束口部,凸肋位于灌浆套筒内部,且所述的凸肋为线形。本实用新型中凸肋的设置,可有效防止钢筋套筒灌浆接头成型后,钢筋或灌浆料从所述灌浆套筒中拔出,保证了钢筋套筒灌浆接头的连接性能灌浆套筒灌浆套筒;同时,热锻或冷锻的方法,提高了灌浆套筒端部的密实度,提高了锚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灌浆套筒和钢筋灌浆接头,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预制构件中钢筋的连接问题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在保证连接性能的前提下,开发出更合理的接头形式,对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领域中,通常采用灌浆接头的方式连接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灌浆接头由灌浆套筒、两端待连接钢筋以及无收缩高强水泥砂浆(灌浆料)组成,其原理是:将无收缩灌浆料灌入灌浆套筒,填充满灌浆套筒与钢筋之间的间隙,无收缩灌浆料硬化后与待连接钢筋和灌浆套筒紧密结合,形成锚固连接,从而使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
灌浆套筒和钢筋分别与无收缩灌浆料间形成锚固连接的性能取决于灌浆套筒的内腔形状尺寸(环状凸肋或凹槽等)、钢筋的形状尺寸(基圆直径、横肋尺寸等)以及无收缩灌浆料的强度。其中,无收缩灌浆料要求28天抗压强度达到85MPa以上,且要具备早强、高流动性及微膨胀等多种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浆套筒和钢筋灌浆接头,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灌浆套筒内部凸肋的形状,提高了无收缩灌浆料与灌浆套筒和两个待连接钢筋的锚固性,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灌浆套筒两端部的制备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钢筋的锚固效果,防止钢筋从灌浆料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灌浆套筒,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灌浆孔、出浆孔和多个凸肋,其中,所述的第一端部为定位部或螺纹连接部,所述的第二端部为束口部,凸肋位于灌浆套筒内部,且所述的凸肋为线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一种灌浆套筒,其中所述的凸肋为一字形。
优选的,前述的一种灌浆套筒,其中相邻的两个凸肋形成八字形或倒八字形。
优选的,前述的一种灌浆套筒,定义从灌浆孔至出浆孔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第一端部至出浆孔为灌浆套筒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内部相邻的两个凸肋在第一方向上呈倒八字形;或者,定义出浆孔至灌浆孔为灌浆套筒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内部相邻的两个凸肋在第一方向上呈八字形;或者,定义灌浆孔至第二端部为灌浆套筒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内部相邻的两个凸肋在第一方向上呈倒八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筋连接的制备方法,包括,获取灌浆套筒预制体;采用热锻或冷锻方法,使灌浆套筒预制体的一端成为第一可塑单元,使灌浆套筒预制体的另一端成为第二可塑单元;采用第一模具将所述的第一可塑单元定型为定位部或螺纹连接部,采用第二模具将所述的第二可塑单元定型为束口部,得到所述的灌浆套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一种灌浆套筒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挤压灌浆套筒预制体的外壁,得到凸肋,所述的凸肋位于灌浆套筒内部,且,所述的凸肋为直线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圣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圣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23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套筒用连接装置
- 下一篇:CL网架板支撑限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