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钢保温补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4400.3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74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铁军;李世敬;李忠东;代文杰;孙以峰;常庆华;张敏;张悦;刘鲁凯;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8 | 分类号: | F16L55/168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郑向群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 套袖 外护层 保温补口 过度层 玻璃钢增强层 本实用新型 整体缠绕层 辅助材料 工程成本 施工效率 用量减少 返修 保温层 补口 搭接 防水 钢管 投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玻璃钢保温补口装置,其中所述的玻璃钢外护层上侧安装玻璃钢套袖,玻璃钢外护层与玻璃钢套袖搭接部分之间设置有玻璃钢增强层,玻璃钢套袖端部与玻璃钢外护层形成的台阶外侧为玻璃钢过度层,玻璃钢过度层与玻璃钢套袖外侧为整体缠绕层,钢管与玻璃钢套袖之间为保温层;优点为:防水效率提高;返修量大幅减少,提高了补口施工效率;辅助材料用量减少,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投资使用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领域,尤其是涉及玻璃钢保温补口装置。
背景技术
原补口方案的主要理念是通过设置两道密封圈来达到阻止地下水进入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采用预制套袖、现场安装、内外双层密封圈、玻璃钢过渡区、现场发泡及整体缠绕。这种补口工艺要达到预期的密封效果,施工时要求内外密封圈必须要与玻璃钢套袖充分接触、压实,玻璃钢过渡区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缠绕密封。通过工程运行投产及冒汽点治理的经验来看,该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预制的玻璃钢套袖本身有一定的变形,而且两者之间仅仅依靠物理挤压密封,在捆扎固定时很难保证它与内密封圈的遇水膨胀橡胶条贴合严密。
(2)玻璃钢套袖与管体外保护层存在间隙,在用浸满树脂的无捻纱进行玻璃钢增强区填充时,无捻纱上的树脂会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补口的底部区域,无法填满整体环形空间,整个玻璃钢增强区难以形成连续的具有阻水作用的隔离区。
(3)玻璃钢套袖与管体外保护层的间隙导致玻璃钢过渡区缠绕的玻璃钢无法贴紧压实,在管体底部位置经常出现玻璃丝布接头下垂松脱现象。
(4)用腻子性遇水膨胀橡胶条本身粗细不一,比较光滑,稍一用力就会被扯断,因此,在填塞时也无法保证与玻璃钢套袖紧密贴合,无法达到防水阻水的作用。
(5)补口工序较多,操作时间过长,平均一个口需要60—80分钟(不含玻璃钢固化养护时间),效率较低。
(6)根据施工技术资料统计,一次气密检测合格率仅为74%,一次气密检测通过率低,返修工作量太大,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导致工程施工周期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玻璃钢保温补口装置。
本实用新型新的技术方案是:玻璃钢保温补口装置,包括钢管、玻璃钢外护层、玻璃钢套袖,所述的玻璃钢外护层上侧安装玻璃钢套袖,玻璃钢外护层与玻璃钢套袖搭接部分之间设置有玻璃钢增强层,玻璃钢套袖端部与玻璃钢外护层形成的台阶外侧为玻璃钢过度层,玻璃钢过度层与玻璃钢套袖外侧为整体缠绕层,钢管与玻璃钢套袖之间为保温层。
所述的玻璃钢增强层为浸满树脂的无捻玻璃纤维短切毡2层,无捻玻璃纤维布4层。
所述的玻璃钢过度层为浸满树脂的无捻玻璃纤维短切毡2层,无捻玻璃纤维布4层。
所述的整体缠绕层为浸满树脂的无捻玻璃纤维短切毡2层,无捻玻璃纤维布8层。
所述的玻璃钢外护层与玻璃钢套袖搭接部分长度≥100mm。
所述的树脂为不饱和聚氨酯树脂。
所述的保温层为聚异脲酸酯泡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不但能保证套袖与管体的大面积挤压接触,更重要的是通过树脂将套袖和管体粘结在一起,形成一体,从而保证了防水的有效性,通过试验,在保证玻璃钢性能的前提下,确定了适宜的玻璃钢固化速度,补口施工速度大幅提高,平均一个口仅需40—50分钟,加快了施工速度;工序减少,操作简单,操作人员很容易掌握施工技术要领,施工质量得到保证,一次气密合格率达到95.2%,返修量大幅减少,提高了补口施工效率,辅助材料用量减少,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投资使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44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