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属的综合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9921.8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28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梅;姜毅;吴胜军;马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01/20;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金属 去除 综合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 磁分离装置 水中 重金属污染去除 反应时间短 管道过滤器 生物吸附池 水中重金属 处理系统 快速去除 剩余污泥 投药装置 污染特点 应急处理 自控装置 综合处理 剥离器 出水池 磁絮凝 脱水机 污泥池 吸附剂 污染物 协同 制作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属的综合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包括:管道过滤器,磁絮凝池,磁分离装置Ⅰ,载磁生物吸附池,磁分离装置Ⅱ,出水池,pH在线监测装置,磁污泥池,磁剥离器,剩余污泥池,脱水机,投药装置和自控装置。本实用新型在提高重金属污染去除的同时,可提高COD,SS,TP的去除率,达到协同快速高效综合处理污染物的目的;同时根据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特点,通过更换载磁吸附剂,实现多种重金属的去除;设备占地面积小,反应时间短,安全,高效,快速去除重金属,可制作成应急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铬或含砷的综合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铬和砷毒性强,易被人体吸收而在体内蓄积致癌,在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在水中铬和砷的污染尤为严重,因此去除水中铬和砷具体重要的意义。
铬主要以Cr(IV)和Cr(III)两种稳定氧化态形式存在,通常Cr(IV)的毒性比Cr(III) 高100倍,一般所谓的铬污染主要是指六价铬污染,且主要来源于劣质化妆品原料、皮革制剂、金属部件镀铬部分、工业颜料以及鞣革、橡胶和陶瓷原料等。目前去除工业废水中含铬的工艺很多,其中化学还原沉淀法因经济有效被广泛使用。
砷一般以五价砷(As(Ⅴ))和三价砷(As(Ⅲ))存在于水体中。研究表明,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60倍以上。用于除砷的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生物降解、反渗透及电渗析等。其中,由于用铁的氧化物吸附和混凝沉淀除去水中砷的方法经济而有效被广泛使用。
但这些工艺,具有以下缺陷:
1)仅针对铬或砷去除的方法,对其他污染因子的去除效率低;
2)处理时间较长,对突发应急事件,不能及时应对;
3)污泥产生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
由于一般工业含铬或含砷的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含有毒金属外,还含有其它污染因子,如有机物、悬浮物、含磷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一般与有毒重金属共存与废水中,且影响有毒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因此工业废水中含铬或含砷废水的处理应综合考虑这些污染因子,组合各种工艺才能达到高效综合治理的效果。因此期望开发一种综合快速的适用于多种有毒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属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将磁絮凝、载磁吸附、磁分离装置和pH在线监测装置集成应用,大幅提高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果,在不影响重金属去除的同时,还可提高去除COD(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和TP (总磷)的去除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属的综合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包括:管道过滤器(1),磁絮凝池 (2),磁分离装置Ⅰ(3),载磁生物吸附池(4),磁分离装置Ⅱ(5),出水池(6),pH在线监测装置(16),磁污泥池(7),磁剥离器(9),剩余污泥池(8),脱水机,投药装置(15) 和自控装置;
所述的管道过滤器(1),磁絮凝池(2),磁分离装置Ⅰ(3)出水一侧,载磁生物吸附池(4),磁分离装置Ⅱ(5)出水一侧,出水池(6)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的磁分离装置Ⅰ(3)出污染物(磁污泥)的一侧与磁污泥池(7)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磁污泥池(7)与剩余污泥池(8)通过隔板相连;所述的剩余污泥池(8)与磁剥离器(9)出污泥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磁分离装置Ⅱ(5)出污染物(载磁生物废物)的一侧与剩余污泥池(8),脱水机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的磁剥离器(9)设置在磁絮凝池(2)的上方;所述的pH在线监测装置(16)设置在载磁生物吸附池(4)和出水池(6)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99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膜法除硫酸根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废水分类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