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4533.7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78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伍晓宇;吴稳;鲁艳军;徐斌;赵航;雷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H1/00 | 分类号: | B23H1/00;B23H1/04;B23H9/00;B24B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官建红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孔 微槽 放电加工装置 工具电极 放电 本实用新型 放电端部 工件内孔 脉冲电源 内壁面 微尖端 主体部 加工表面粗糙度 表面光滑性 沿圆周方向 耐磨性 放电通道 微槽阵列 一次放电 电连接 内壁 伸入 蚀除 凸起 外壁 加工 两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包括:工具电极,所述工具电极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一端的用于在放电时伸入工件的内孔中的放电端部,所述放电端部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微槽,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微槽之间形成有凸起的用于在放电时与所述内孔的内壁面接触形成放电通道的微尖端;以及,脉冲电源,所述脉冲电源的两极分别用于与所述工件、所述工具电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能够在工件内孔内壁面一次放电加工出所需的微槽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工件内孔的内壁面的耐磨性;且由于所有微尖端同时放电,被蚀除表面光滑性整体提高,加工表面粗糙度降低,有效提高了加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槽放电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微型化、精密化、复杂化是当今机电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光电通讯、模具制造等许多领域中,许多关键零件通常具有数量较多、较为复杂的内孔。为了提高内孔的内壁面的耐磨性,一般会在内孔的内壁面加工出环形微槽。然而由于内孔的数量过多,要在这些内孔的内壁面加工环形微槽,一般的加工方法难以达到加工要求。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车、镗、钻等传统加工方法实现在内孔的内壁面加工出环形微槽,虽然采用该方法也能实现在内孔的内壁面加工出环形微槽,然而其需要制造复杂昂贵的车夹具和专用刀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安全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车、镗、钻等传统加工方法加工出的工件内孔的环形微槽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差且劳动强度大,生产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包括:
工具电极,所述工具电极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一端的用于在放电时伸入工件的内孔中的放电端部,所述放电端部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微槽,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微槽之间形成有凸起的用于在放电时与所述内孔的内壁面接触形成放电通道的微尖端;
以及,脉冲电源,所述脉冲电源的两极分别用于与所述工件、所述工具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槽的横截面外轮廓形状为V形、梯形或者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槽包括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的两侧分别连接的两侧面,任意一所述侧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150°。
进一步地,所述两侧面之间形成的间距为50微米~50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底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
进一步地,所述圆弧的半径为5微米~1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沟槽的深度为50微米~50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端部为圆柱形或者圆锥形。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二微槽之间的距离为1微米~3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工具电极上设置有电刷,所述电刷连接所述脉冲电源的负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孔微槽的放电加工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
(1)、通过在放电端部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微槽,相邻两个第二微槽之间形成凸起的用于在放电时形成放电通道的微尖端,在电火花加工工件的内孔的内壁面的过程中,工具电极与工件在多个微尖端处形成比较稳定、均匀的电场,在一次放电时间内能够同时形成多个放电通道,能够在工件内孔内壁面一次放电加工出所需的微槽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工件内孔的内壁面的耐磨性;且由于所有微尖端同时放电,被蚀除表面光滑性整体提高,降低了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有效提高了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645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