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臭氧发生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5261.0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39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明;李甲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正奥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任毅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管 内电极 气体通道 胶塞 臭氧发生器结构 臭氧发生器 电离层 外密封部 环绕 进气孔 内密封 外周 密封 臭氧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 固定胶塞 两端设置 生产效率 外金属管 隔开 零部件 相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结构,包括玻璃管、外金属管、内电极,内电极的外径小于玻璃管的内径,在玻璃管与内电极间形成电离层,内电极上设有进气孔且两端设置有分别与进气孔相通的气体通道,位于内电极的两端设有环绕气体通道设置的胶塞,胶塞包括环绕气体通道外周与气体通道密封的内密封部和环绕玻璃管外周与玻璃管密封的外密封部。此臭氧发生器结构通过在两端安装设有内密封部和外密封部的胶塞,来将玻璃管和内电极固定且隔开形成电离层,此结构的臭氧发生器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在安装时,将内电极放置于玻璃管内,直接在两端安装胶塞并固定胶塞即可,可极大的简化臭氧发生器的安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此实用新型用于臭氧发生装置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激发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结构。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是臭氧消毒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现有的臭氧发生器一般包括形成外电极的外金属管,和在外金属管内通过玻璃管隔开的形成内电极的内金属管,在玻璃管与内电极之间形成电离通道。
在工作过程中,外金属管及内金属管之间形成高压,外界空气进入电离通道后被高压电离而形成臭氧。
现有的臭氧发生器为了使得外金属管与内金属管间在整个长度方向形成规格一致的电离通道,会在玻璃管与内金属管内侧的两端安装密封圈后,再在两端安装嵌入玻璃管与内金属管间的抵头以及位于后侧的卡簧来固定在玻璃管与内金属管之间,形成固定结构。
该种结构的臭氧发生器,在进行内金属管与玻璃管间的组装时,需要组装的零件较多,安装在内金属管与玻璃管间两端的密封圈的组装,为了保证其密封效果,最为繁琐,而且经常因为密封圈的组装导致玻璃管的损坏。该种结构的臭氧发生器由于其拼装较为复杂,不利于大批量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拼装更方便的臭氧发生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臭氧发生器结构,包括玻璃管、位于玻璃管外的外金属管、与玻璃管同轴设置的内电极,内电极的外径小于玻璃管的内径,在玻璃管与内电极间形成电离层,内电极上设有进气孔且且两端设置有分别与进气孔相通的气体通道,位于内电极的两端设有环绕气体通道设置的胶塞,胶塞包括环绕气体通道外周与气体通道密封的内密封部和环绕玻璃管外周与玻璃管密封的外密封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内电极的外径大于两端的气体通道的外径。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内电极与气体通道之间设置有呈锥形的连接段,内密封部的端口为与连接段的锥形贴合的内锥形口。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内电极上设有分别位于内电极两端的两个进气孔,两进气孔的轴线彼此垂直。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胶塞的材质为橡胶。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内密封部和外密封部均为环形橡胶圈,内密封部与外密封部的外端密封连接并在内密封部与外密封部间形成玻璃管密封空间,胶塞的外密封部的内侧与玻璃管外壁间密封连接,且胶塞的内密封部的外周与玻璃管的内壁间密封。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外金属管紧贴玻璃管固定,环绕外金属管还设有呈发散状设置的若干散热片。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气体通道的外周设有卡簧槽,各卡簧槽内均安装有对所述胶塞限位的卡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臭氧发生器结构通过在两端安装设有内密封部和外密封部的胶塞,来将玻璃管和内电极固定且隔开形成电离层,此结构的臭氧发生器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在安装时,将内电极放置于玻璃管内,直接在两端安装胶塞并固定胶塞即可,可极大的简化臭氧发生器的安装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正奥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正奥环保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75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