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95945.7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5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川;张国勇;宋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徽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2 | 分类号: | H02J3/12;H02H3/08;H02H9/04;H02H7/1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刀闸 出线端 进线端 吸能 串联电容器 高速涡流 本实用新型 串联补偿 熔丝 负载侧电压 综合利用率 可控硅SCR 电力系统 经济实用 输送能力 送电距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包括第一隔离刀闸G1,第一隔离刀闸G1、第三隔离刀闸G3的进线端均接系统进线端AL1,第一隔离刀闸G1的出线端分别与吸能型熔丝FU、高速涡流开关K0的进线端相连,吸能型熔丝FU的出线端与串联电容器C的进线端相连,串联电容器C、高速涡流开关K0的出线端均与第二隔离刀闸G2的进线端相连,第二隔离刀闸G2、第三隔离刀闸G3的出线端均接系统出线端AL2,可控硅SCR并联在高速涡流开关K0的两端。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等优点,通过串联电容器C能有效提高负载侧电压质量,改善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大送电距离和增大输送能力,从而提高了电能的综合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补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的急剧增长,中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带来的电压质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供电半径较大,输电线路普遍较长。在早期负荷较轻的情况下,受端电压尚可满足使用需求;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重负载用户不断增加,负荷电流在线路上的压降明显加大,造成对负荷的供电电压质量严重超标,负荷高峰时有的线路末端电压只有额定电压的80%,导致附近的工业和居民用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了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串联电容器C能有效提高负载侧电压质量,改善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大送电距离和增大输送能力,从而提高了电能的综合利用率,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的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包括串联电容器C、吸能型熔丝FU、高速涡流开关K0、可控硅SCR、第一隔离刀闸G1、第二隔离刀闸G2和第三隔离刀闸G3;所述第一隔离刀闸G1的进线端、第三隔离刀闸G3的进线端均接系统进线端AL1,第一隔离刀闸G1的出线端分别与吸能型熔丝FU的进线端、高速涡流开关K0的进线端相连,吸能型熔丝FU的出线端与串联电容器C的进线端相连,串联电容器C的出线端、高速涡流开关K0的出线端均与第二隔离刀闸G2的进线端相连,第二隔离刀闸G2的出线端、第三隔离刀闸G3的出线端均接系统出线端AL2,可控硅SCR并联在高速涡流开关K0的两端。
所述高速涡流开关K0为涡流驱动的真空灭弧断路器。
所述高速涡流开关K0、可控硅SCR均由安装在系统中的控制器控制其开断。
所述可控硅SCR两组快速可控硅反并联构成。
所述第一隔离刀闸G1、第二隔离刀闸G2和第三隔离刀闸G3均通过安装在系统中操作机构进行合分闸动作。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等优点,通过串联电容器C能有效提高负载侧电压质量,改善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大送电距离和增大输送能力,从而提高了电能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双向可控硅SCR和高速涡流开关K0实现对串联补偿电容器的双重保护,防止串联电容器C因过压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压吸能型FU串联补偿系统,包括串联电容器C、吸能型熔丝FU、高速涡流开关K0、可控硅SCR、第一隔离刀闸G1、第二隔离刀闸G2和第三隔离刀闸G3;所述第一隔离刀闸G1的进线端、第三隔离刀闸G3的进线端均接系统进线端AL1,第一隔离刀闸G1的出线端分别与吸能型熔丝FU的进线端、高速涡流开关K0的进线端相连,吸能型熔丝FU的出线端与串联电容器C的进线端相连,串联电容器C的出线端、高速涡流开关K0的出线端均与第二隔离刀闸G2的进线端相连,第二隔离刀闸G2的出线端、第三隔离刀闸G3的出线端均接系统出线端AL2,可控硅SCR并联在高速涡流开关K0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徽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徽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959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