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弹簧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04673.2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93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颜瑶;曾繁盛;刘艳;谭方;冯万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8 | 分类号: | F16F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椎体 下椎体 橡胶层 减振弹簧 碗状结构 伸入 橡胶 应力集中现象 褶皱 安全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 垂向载荷 从上至下 横向刚度 硫化连接 疲劳寿命 疲劳性能 锥形弹簧 动力学 外型面 圆弧面 垂向 减振 变形 分担 | ||
减振弹簧,包括下椎体、上椎体和橡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椎体为碗状结构,上椎体沿垂向伸入至下椎体中,且上椎体与下椎体之间通过橡胶层硫化连接,橡胶层的外型面为从上至下逐渐远离上椎体的圆弧面。本实用新型将下椎体设计为碗状结构,上椎体伸入下椎体中与上椎体通过橡胶层连接,在承受垂向载荷时,上椎体和下椎体分担了一部分载荷,可有效降低橡胶层的应力和应变,提高产品的疲劳性能。产品的横向刚度大,可更好地满足车辆的动力学和安全性要求,相比于锥形弹簧其减振可靠性更高。有效避免了橡胶型面的“褶皱”变形,消除了橡胶的应力集中现象,提高橡胶层的疲劳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减振弹簧,属于机车车辆减振降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锥形弹簧主要指金属橡胶结合的具有减振作用的弹簧,金属与橡胶都成锥形结构。锥形弹簧是安装在轨道车辆轴箱和构架之间起支撑、减震降噪的作用,是常用的一种橡胶金属复合的减振降噪元件,安装在机车车辆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的车体上,主要作用为承受车体和构架的载荷。采用锥形金属件与橡胶通过胶黏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硫化成一个整体,其作用是利用硫化橡胶起减振降噪作用,金属件起支承和安装接口。
随着机车车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铁动车组、城轨、地铁和低地板车技术的发展,锥形簧为了更好地满足保证车辆的动力学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锥形簧横向刚度更大,有效的提供横向支撑。锥形簧是终身免维修的产品,疲劳载荷也越来越苛刻,对疲劳性能的要求越来越严。
现有的锥形弹簧中橡胶和金属成“金字塔”结构,其缺点在于:
1、 橡胶本体易产生“褶皱”变形:在垂向载荷下,上下部的橡胶型面容易出现“褶皱”变形,形成应力集中,且产品的垂向载荷完全由橡胶承担,应力和应变都较大,最终由于橡胶疲劳导致橡胶开裂。
2、横向刚度较低:由于现有结构橡胶没有强烈的相互挤压,也没有外凸的凸台与橡胶接触挤压,因此无法实现较大横向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弹簧,垂向载荷下,橡胶应力更小,横向刚度大,疲劳性能更高,相比于锥形弹簧其减振可靠性更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减振弹簧,包括下椎体、上椎体和橡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椎体为碗状结构,上椎体沿垂向伸入至下椎体中,且上椎体与下椎体之间通过橡胶层硫化连接,橡胶层的外型面为从上至下逐渐远离上椎体的圆弧面。
优选的,所述的外型面与下椎体的顶面相切。
优选的,所述的上椎体伸入下椎体中的部分呈圆柱形状,且上椎体与下椎体轴向对齐,上椎体与橡胶层粘连的底部边缘为圆角边缘。
优选的,所述的下椎体与橡胶层粘连的表面由下环形圆弧面和上环形圆弧面组成,下环形圆弧面和上环形圆弧面之间通过圆角过渡,下环形圆弧面的面积占下椎体与橡胶层粘连的表面面积的90%以上,且下环形圆弧面的半径大于圆角边缘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的上椎体为T字型结构,上椎体顶面的宽度大于下椎体的最大外径。
优选的,所述的下椎体与橡胶层粘结的部分沿周向开有缺口,所述的缺口以下椎体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
本实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将下椎体设计为碗状结构,上椎体伸入下椎体中与上椎体通过橡胶层连接,在承受垂向载荷时,上椎体和下椎体分担了一部分载荷,可有效降低橡胶层的应力和应变,提高产品的疲劳性能。
2、 下椎体的弯角处和上椎体的底面边缘处均能与橡胶层形成接触挤压,产品的横向刚度大,可更好地满足车辆的动力学和安全性要求,相比于锥形弹簧其减振可靠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046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