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全反射原理的液体透过率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50937.8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6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苏佳妮;齐月静;齐威;卢增雄;杨光华;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59 | 分类号: | G01N2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刘广达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棱镜 精密位移台 运动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 全反射原理 测量装置 探测系统 液体透过 率测量 样品管 装入 计算机 测试 长度距离 光路传输 系统安装 系统结构 系统液体 一次测量 透过率 移动 光强 光源 紧凑 测量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全反射原理的液体透过率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顺次包括光源,第一光学棱镜,样品管,第二光学棱镜,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用于移动第一光学棱镜的第一精密位移台,用于移动第二光学棱镜的第二精密位移台,探测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其中,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第二精密位移台,计算机还用于控制探测系统。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紧凑,能实现长距离系统液体透过率测试;实现不同长度距离的快速,精准变化;光路传输方向不改变,易于系统安装定位及测试;一次测量,快速出结果,不需要分别测量样品管装入样品前和装入样品后的光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透过率光学测量装置,具体是,针对长距离传输的液体透过率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透明液体,由于其折射率高于空气,或一些特殊的电离特性,越来越多的替代空气,成为实验设备的载体,进行科学研究及实验。
在粒子或射线探测的物理实验中,采用一些透明液体作为长距离传输的载体,当光子,带电粒子,或者射线照射后,液体中原子或分子激发或者产生电离,在这些原子或分子退激的过程中会产生光子,通常称为荧光,利用探测设备对荧光进行探测,从而间接探测入射粒子或射线的某些特性。系统长度二十米以上,由于透明液体的衰减系数比较大,经过长距离传输后,其透过率变化比较大,因此,需要对其透过率进行测量,同时,由于液体不是单一液体,其配比会根据实验需求变化,因此其衰减不是线性变化,要求对不同距离传输后的透过率进行测量。
目前,对于该长距离系统实验装置,装置搭建后,不具备实验过程中测量液体透过率的实验条件,而在系统搭建之前,由于空间限制,很难搭建二十米长的样品测试系统,仅通过搭建几米长度的试验装置,模拟测量透过率。但由于随着系统长度的增加,液体衰减长度增加,液体配比的变化,试验装置模拟测量的透过率与实际实验系统的透过率有较大差异。
然而当前,对于液体透过率的测量通常采用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测量方法,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透明样品池,其中一个为空样品池,另一个装满透明样品,采用市场通用的分光光度计作为测量设备,首先测量空样品池中空气透过率,归一化后作为参考结果,然后置换装满样品的样品池于光路中,测量液体样品池透过率,作为测量结果,测量结果与参考结果值相比,即为液体透过率。
在专利CN04880426A中,仍采用光度学,对于分光光度计测量液体透过率时引入的误差进行修正,消除了透明样品池本身的吸收及界面反射导致的结果误差。但是,该系统无法对大体积,长距离,衰减系数较大且随传输距离非线性变化的液体,如本实验系统的液体透过率进行测量,具有测量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对于长距离,衰减系数较大且随传输距离非线性变化的液体透过率测量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基于全反射原理,采用光学棱镜实现长距离光路系统模拟,且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方向一致,即不改变光路传输方向,能够实现对于液体透过率测量,同时,通过高精密运动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光学棱镜的垂轴方向相对位置,实现系统光路的距离可变,能够适应不同长度传输距离的要求。该系统结构紧凑,精度较高,成本低廉,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的液体透过率光路测试,且光路传输方向不改变,易于系统安装定位及实验测试。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全反射原理的液体透过率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顺次包括光源(1),第一光学棱镜(7),样品管(8),第二光学棱镜(9),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用于移动第一光学棱镜(7)的第一精密位移台(2),用于移动第二光学棱镜(9)的第二精密位移台(3),探测系统(4),运动控制系统(5),计算机(6);其中,计算机(6)通过运动控制系统 (5)控制第二精密位移台(3),计算机(6)还用于控制探测系统(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509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