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域流体粘度-导热系数测定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61323.X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6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宋喆;张丹丹;张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朝阳光达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G01N2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2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粘度 导热系数测定仪 恒温槽 自动进样器 液体容器 恒温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 导热系数 加热单元 冷却单元 主控制器 宽温 连通 恒温控制系统 测试主机 控制指令 人力资源 出口管 进口管 控制端 输出口 检测 流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宽温域流体粘度‑导热系数测定仪装置,包括导热系数测定仪、流体粘度计、恒温控制装置以及主控制器,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槽、冷却单元以及加热单元,冷却单元以及加热单元安装于恒温槽;流体粘度计放置在恒温槽内;导热系数测定仪包括测试主机、自动进样器以及液体容器,液体容器与恒温槽之间通过进口管及出口管连通,自动进样器的控制端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自动进样器为两个,其样品输出口分别与液体容器和流体粘度计连通。本实用新型检测温域可达‑100℃‑200℃,增加了检测温域范围,并将流体粘度计与导热系数仪连接同一个恒温控制系统,可同时测定同一温度下流体的导热系数和粘度,节省了测定时间和人力资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定仪,具体为一种宽温域流体粘度-导热系数测定仪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粘度和导热系数是流体非常重要的参数,尤其是应用于大型密闭的系统中用于传输高温和低温的传热介质,其涉及石油化工、医药合成、食品加工、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依据不同温度下流体的粘度和导热系数选择适合的传热介质,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体现国内工业水平。因此,准备便捷测定该参数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合理选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规的测定仪只能单独检测流体粘度或导热系数常,无法同时检测,而且检测温域范围小,只能检测常温下的流体粘度和导热系数常,检测时间长,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测定仪只能单独检测流体粘度或导热系数常、检测温域范围小等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温域范围、并可同时检测流体粘度计与导热系数的宽温域流体粘度-导热系数测定仪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域流体粘度-导热系数测定仪装置,包括导热系数测定仪、流体粘度计、恒温控制装置以及主控制器,其中,恒温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槽、冷却单元以及加热单元,冷却单元以及加热单元安装于恒温槽;流体粘度计放置在恒温槽内;导热系数测定仪包括测试主机、自动进样器以及液体容器,其中液体容器与恒温槽之间通过进口管及出口管连通,自动进样器的控制端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自动进样器为两个,其样品输出口分别与液体容器和流体粘度计连通。
所述液体容器中设有体液循环装置,体液循环装置中安装样品恒温容器,样品恒温容器容装由自动进样器输入的样品溶液。
体液循环装置为螺旋管结构,同轴安装于液体容器中,螺旋管内通过进口管及出口管与恒温槽连通,在螺旋管与恒温槽的连通管路上设有循环泵。
液体容器底部设有排样口。
冷却单元的制冷盘管和加热单元的加热丝均采用螺旋结构,在恒温槽轴向方向同轴里外层设置。
主控制器上配有加热控温调节器、冷却控温调节器以及自动进样控制器,恒温槽中设有温度传感器,其信号线与主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加热控温调节器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加热控温调节器的输出端与加热单元的控制端连接,冷却控温调节器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冷却控温调节器的输出端与冷却单元的控制端连接;自动进样控制器的控制端接收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自动进样控制器向流体粘度计和样品恒温容器注入待测样品。
进口管及出口管为软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
1.本实用新型检测温域可达-100℃-200℃,大大增加了检测温域范围,并将流体粘度计与导热系数仪连接同一个恒温控制系统,可同时测定同一温度下流体的导热系数和粘度。
2.本实用新型恒温控制系统加热单元和冷却单元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电脑温度检测传输检测控制模块,控温准确,操作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朝阳光达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朝阳光达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613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