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注塑式电池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72566.3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83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军;巩玉钊;张光辉;周永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53;H01M10/6551;H01M10/657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311106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框架结构 散热器 电池外壳 全塑结构 高导热 注塑 本实用新型 高强度工程塑料 半导体制冷片 全塑散热器 电池壳体 电池能量 空气对流 热量散失 散热性能 生产效率 塑料材质 贴合固定 一体注塑 有效实现 注塑成型 自然条件 安装槽 生产成本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式电池外壳,包括壳体框架结构、通过注塑成型贴合固定于壳体框架结构上的高导热散热器,所述壳体框架结构上具有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片的安装槽/孔;所述壳体框架结构与高导热散热器均为塑料材质。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全塑结构,全塑散热器使用中可以通过借助外界的空气对流直接将热量散失带走,极大地利用了自然条件,降低了成本;并且全塑结构可以大大减轻产品重量,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且一体注塑加工的方式直接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散热器为高导热全塑结构,可有效实现电池壳体整体的散热性能的同时,兼顾电池外壳的整体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外壳,具体来说,是一种注塑式电池外壳,属于电池外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大量采用金属铝结构,铝材生产加工过程需要的能耗较大,环保性较差,重量也较重,而且材料及加工成本均较高;虽然也有采用塑料材质的电池外壳,但是散热效果比较差,一般难以达到电池外壳的散热要求,此外,也难以兼顾电池外壳的强度要求与散热能力的要求。
塑料材质如果能够应用于动力电池部件,对比提高电池整体的能量密度具有重大的意义,故如何实现塑料材质替代铝材已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文献号为CN101894986B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冷却结构,其特点是使用半导体制冷片实现了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控制,但是设计方案使用的金属结构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重量,不能有效减重,不能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文献号为CN103094640B的中国专利文献中采用一种液态冷却系统配合冷却风扇的结构,虽然散热有效,但是制作工艺复杂,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仍然有所不足。
发明内容
由于高散热的塑料在材料强度和韧性上相比高增强材质的塑料存在较大的劣势,所以如何将两种不同功能的塑料实现完美的结合,实现两者在电池外壳上的协同作用是本实用新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式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框架结构1、通过注塑成型贴合固定于壳体框架结构1上的设有散热鳍片的高导热散热器2,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上具有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片3的安装槽/孔;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与高导热散热器2均为塑料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高导热散热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的任一对称面。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与高导热散热器2通过双色注塑成型或二次注塑成型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为高强度工程塑料材质。
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框架结构1基材选用PA66、PA6、PPS、PPO、LCP、PET、PBT、PC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高导热散热器2采用导热系数≥10W/m·k的导热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式电池外壳用于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高导热散热器2上的散热鳍片通过电动车辆上预留的通风位置,在车辆启动过程中由对流的空气带走热量。
进一步的,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嵌入在所述安装槽/孔上,起到吸收电池壳体内部热量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半导体制冷片3能够在车辆启动前或停止过程中通过对温度传感监测,控制电流流向从而对电池壳体内部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电池外壳采用全塑结构,有效降低了产品重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2)生产工艺简单有效,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不需要复杂的装配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725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