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字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87718.7 | 申请日: | 2018-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00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吴襄平;郑锦清;陈俊升;陈桂勇;覃君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襄平 |
主分类号: | G09F9/33 | 分类号: | G09F9/33;G09G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赵蕊红 |
地址: | 5181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板 外部设备 数字显示电路 数字显示装置 导光装置 数字显示功能 显示灯 本实用新型 空间分布 占用空间 数码管 匹配 装配 | ||
1.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带有显示灯的数字显示电路和与显示灯相匹配的导光装置,数字显示电路装配于外部设备电路板,导光装置固定于外部设备电路板且设置于数字显示电路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外部设备电路板厚度定义为L,导光装置的总体安装厚度定义为A,且0.5L≤A≤3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0.5L≤A≤1.5L。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装置设置有用于隔光及分割显示区域的导光板、导光膜和遮光片,导光板、导光膜和遮光片分别依次叠设固定安装于外部设备电路板的上方;
所述导光板设置有多个通光孔,多个通光孔与显示灯位置一一对应,光线能够透过通光孔及导光板的非通光孔部位;
所述遮光片设置有多个透光孔,多个透光孔与通过孔位置一一对应,光线能够通过通光孔但不能通过遮光片的非透光孔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和遮光片为一体成型;
所述导光板为含有钛白粉的ABS板;
所述导光膜为白色磨砂的PET基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显示电路设置有显示单元和电源输入单元,显示单元和电源输入单元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显示电路设置有控制单元、显示单元、按键单元、限流单元、晶闸管单元、热敏模块和电源输入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限流单元、显示单元、电源输入单元和晶闸管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数字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置有芯片U1、连接器P2、电容C8和电容C9,
芯片U1的1脚串连电容C8与20脚连接,芯片U1的1脚串连电容C9与20脚连接,芯片U1的1脚还接地,芯片U1的20脚与电源输入端VCC连接,芯片U1的2脚、3脚、5脚、6脚、7脚、8脚和9脚分别与限流单元连接,芯片U1的10脚、11脚、12脚、13脚、14脚和18脚分别与显示单元连接,芯片U1的15脚与热敏模块连接,芯片U1的16脚与按键单元连接,芯片U1的17脚与晶闸管单元连接,芯片U1的19脚与电源输入单元连接,芯片U1的15脚还与连接器P2的3脚连接,连接器P2的1脚与晶闸管单元连接,连接器P2的2脚接地,连接器P2的4脚与电源输入端220VACL连接;
所述显示单元设置有数字显示模块、功能显示模块、标志显示模块和电源显示单元,
数字显示模块分别与芯片U1的10脚、11脚、12脚和13脚连接,数字显示模块还与限流单元连接,功能显示模块分别与芯片U1的14脚和限流单元连接,标志显示模块与芯片U1的18脚连接;
所述数字显示模块设置有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7、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发光二极管D10、发光二极管D11、发光二极管D12、发光二极管D13、发光二极管D14、发光二极管D15、发光二极管D16、发光二极管D17、发光二极管D18、发光二极管D19、发光二极管D20、发光二极管D21、发光二极管D22、发光二极管D23、发光二极管D24、发光二极管D25、发光二极管D26、发光二极管D27、发光二极管D29、发光二极管D30、发光二极管D31、发光二极管D32和发光二极管D33,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3的正极分别与限流单元连接,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1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12的负极分别与芯片U1的10脚连接,发光二极管D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8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19的负极分别与芯片U1的11脚连接,发光二极管D2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2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5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26的负极分别与芯片U1的12脚连接,发光二极管D2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8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9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0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2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33的负极分别与芯片U1的11脚连接;
所述功能显示模块设置有发光二极管D34、发光二极管D35、发光二极管D36、发光二极管D37、发光二极管D38、发光二极管D39和发光二极管D40,发光二极管D3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7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8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9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40的负极分别与限流单元连接,发光二极管D3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9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40的正极分别与芯片U1的14脚连接;
所述标志显示模块设置有发光二极管D46、发光二极管D47、发光二极管D48和电阻R29,发光二极管D4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47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48的正极分别与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发光二极管D4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7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48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18脚连接;
所述电源显示单元电源显示模块设置有和电阻R27,发光二极管D45的负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45的正极与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CC连接;
所述按键单元设置有按键开关S1、按键开关S2、按键开关S3、按键开关S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和电容C6,按键开关S1的一端、按键开关S2的一端、按键开关S3的一端、按键开关S4的一端、按键开关S5的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接地,按键开关S1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6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按键开关S2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8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按键开关S3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9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按键开关S4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10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按键开关S5的另一端串连电阻R11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芯片U1的16脚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CC连接;
所述限流单元设置有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和电阻R22,
电阻R16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7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6的正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9脚连接,
电阻R17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9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7的正极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2脚连接,
电阻R18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1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8的正极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3脚连接,
电阻R19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12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3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9的正极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5脚连接,
电阻R20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10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1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40的正极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6脚连接,
电阻R21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8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4的正极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7脚连接,
电阻R22的一端分别与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16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2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0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35的正极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8脚连接;
所述晶闸管单元设置有双向可控硅Q3、双向可控硅Q4、电阻R13和电阻R14,双向可控硅Q3的G脚和双向可控硅Q4的G脚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3的T1脚和双向可控硅Q4的T1脚接地,双向可控硅Q3的T2脚、双向可控硅Q4的T2脚和电阻R14的一端分别与连接器P2的4脚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17脚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源输入端220VAC连接;
所述热敏模块设置有热敏电阻RT1、电阻R12和电容C7,电阻R12的一端与电源输入端VCC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热敏电阻RT1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分别与芯片U1的15脚连接,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和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襄平,未经吴襄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8771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教学宣传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