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火器具出气阀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91224.6 | 申请日: | 2018-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4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俊;华加锋;朱张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1/38;F16K1/4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533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针 本实用新型 出气通道 出气阀 通气孔 泄气槽 点火器具 阀体内壁 密封配合 余气通道 密封圈 阀体中下部 出气流量 阀体上部 径向设置 自由状态 出气 间隙处 上端 阀座 内壁 内腔 排出 外壁 一轴 余气 整圈 损伤 流出 相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火器具出气阀。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阀体中下部的内壁上开有至少一个泄气槽;阀针的内腔形成一轴向设置的出气通道,阀针上开有至少一个径向设置的通气孔,该通气孔位于O型密封圈下方且与出气通道相通;当出气阀被打开时,O型密封圈位于泄气槽上方且整圈与阀体内壁密封配合,气体从阀座沿着出气通道从阀针上端流出;阀针回位至自由状态,泄气槽和与其对应的局部O型密封圈之间形成余气通道,O型密封圈的其余部分仍与阀体内壁密封配合,阀针内的余气利用通气孔,流经余气通道,从阀体上部与阀针外壁之间存在的间隙处排出。本实用新型的出气操作顺畅,出气流量稳定,减少了对O型密封圈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点火器具出气阀。
背景技术
用于点火枪、打火机的出气阀通用结构,如图1-2所示,其包括阀针、密封圈、压簧、阀体、底座及T型胶塞,密封圈紧套在阀针外且紧贴阀体内壁,其上端被限位于阀体内肩,下端由压簧顶住,从而使阀体和阀针之间始终处于密封状态。上述结构的出气阀存在以下问题:当点火完毕后,出气阀已经处于关闭状态,但出气阀内的余气还会继续燃烧,一般需要5-10秒的熄灭时间,达不到3秒内的熄灭安全要求,容易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出现了一些点火完毕后火焰能在3秒内熄灭的点火器具,可达到熄灭安全要求。
中国专利号200910215376.3公开了一种出气阀,其结构如图3-4所示,出气阀包括阀针、密封圈、压簧、阀体、底座及T型胶塞,阀针处于阀体内,压簧套在阀针外圈,密封圈放置在压簧的上方。当阀针上升时,其密封圈上端被限位于阀体内肩,气体沿阀针内腔流出。当阀针回位后,其阀针内部的余气通过阀针中上部开设的通孔,流入到阀体与阀针之间的通道,向上流出。此种结构存在的缺点为:对于压簧的品质要求高,多次操作后,压簧被压缩后密封圈与阀针之间容易产生漏气;阀针为金属件,由于在其上开通孔,导致阀针的强度变弱,容易被折断,影响了阀针的使用寿命;另外,点火操作时,密封圈与位于通孔处的阀针接触,由于阀针为金属,密封圈较易被磨损。因此,对各配件制造工艺要求较高,且品质难以控制,安全性低。
中国专利号200420022752.X公开了一种用于点火枪、打火机的出气阀,其结构如图5-6所示,出气阀包括阀针、密封圈、压簧、阀体、底座及T型胶塞,阀体内壁上设有一导角台阶,阀针处于阀体内,阀针上设置一凹槽,O型密封圈位于凹槽内,压簧套在阀针上,当阀针上升时,阀体内壁的导角台阶将O型密封圈挤压变形,O型密封圈上移与阀体内壁密封。此种结构存在的缺点为:每次出气操作时,O型密封圈的整圈都要滑过导角台阶,变形量大,密封圈被损伤明显,操作阀针向上移动时有较大的顿挫感,且经常会出现出气过快或过慢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点火完毕后也能在3秒内熄灭的点火器具出气阀,使其出气操作顺畅,出气流量稳定,尽量减少对O型密封圈的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点火器具出气阀,包括阀座、安装在阀座上的阀针和阀体,阀体套在阀针上;
所述阀针的外侧壁上开有一圈凹槽,该凹槽内放置一O型密封圈;所述阀体中下部的内壁上开有至少一个泄气槽;
所述阀针的内腔形成一轴向设置的出气通道,阀针上开有至少一个径向设置的通气孔,该通气孔位于O型密封圈下方且与出气通道相通;
当出气阀被打开时,即阀针处于被拉起状态,O型密封圈位于泄气槽上方且整圈与阀体内壁密封配合,气体从阀座沿着出气通道从阀针上端流出;阀针回位至自由状态,泄气槽和与其对应的局部O型密封圈之间形成余气通道,O型密封圈的其余部分仍与阀体内壁密封配合,阀针内的余气利用通气孔,流经余气通道,从阀体上部与阀针外壁之间存在的间隙处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91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