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07284.2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55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戴文俊;雷建华;黄金燕;蒋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文俊 |
主分类号: | A61B5/055 | 分类号: | A61B5/055 |
代理公司: | 常德宏康亿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9 | 代理人: | 田雪姣 |
地址: |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承重台 磁共振 装置主体 腔板 激光器发射 体线圈 内层 圈板 清晰 本实用新型 点阵空间 上端固定 操作板 扫描腔 扫描时 中心点 暗处 暗区 点位 减小 左端 扫描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包括装置主体、磁共振圈层和承重台,装置主体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磁共振圈层,磁共振圈层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承重台,且承重台位于装置主体左侧的下方,磁共振圈层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内层圈板,内层圈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扫描腔,承重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板。该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由于精度清晰腔板与体线圈的中心点一致,使本设备在扫描时通过激光器发射的点阵空间可以传达至体线圈的中心,在此过程中,由于精度清晰腔板呈“圆形”状,且精度清晰腔板的直径为三厘米,因此可以减小激光器发射点位的暗区,解决了以往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无法对人体暗处的部位进行扫描的不足,增强了本设备的使用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但现有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在对扫描对象进行标记时,常在扫描对象进入到扫描腔前,人为的使用激光来标记扫描对象需要扫描的部位,然而,一方面人为的进行标记可导致扫描过程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使用激光来标记也有可能对扫描对象造成伤害,不利于使用,此外,现有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无法对人体暗处的部位进行扫描,导致扫描后有些部位显示的过暗,不利于进行分析和查看。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包括装置主体、磁共振圈层和承重台,所述装置主体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磁共振圈层,所述磁共振圈层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承重台,且承重台位于装置主体左侧的下方,所述磁共振圈层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内层圈板,所述内层圈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扫描腔,所述承重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板,所述扫描腔和内层圈板的前端均嵌套设有扫描床,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磁共振造影器,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电辐射体,所述磁共振造影器的左侧嵌入设有框板,所述框板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三个自动成像扫描框,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承重底板,所述磁共振圈层内部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激光器,所述磁共振圈层内部的中端嵌套设有体线圈,所述体线圈内部的中端固定连接有精度清晰腔板。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成像扫描框均呈“长方形”状,且自动成像扫描框左右两端的长度均为三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成像扫描框内部的中端分别设有微型辅助成像仪,且微型辅助成像仪均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自动成像扫描框中。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成像扫描框的中端均贯穿于框板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精度清晰腔板呈“圆形”状,且精度清晰腔板的直径为三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精度清晰腔板与体线圈的中心点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文俊,未经戴文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072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捷式脑电图头套
- 下一篇:一种二氧化碳采集管吹水汽连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