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雷结构的电讯通信塔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17755.8 | 申请日: | 2018-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3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余尔海;侯长远;许树地;张培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2/00 | 分类号: | E04H12/00;H01T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闪器 金属球 引雷针 塔体 转轴 避雷器 螺栓固定方式 本实用新型 一体式结构 通信塔 限位筒 避雷 底座 避雷装置 嵌合方式 现有装置 电场 转动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雷结构的电讯通信塔,包括:避雷器、接闪器、引雷针;避雷器设置在塔体的上部,且避雷器与塔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底座设置在塔体的顶端,且底座与塔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转轴设置在限位筒的中部,且转轴与限位筒通过套和方式相连接;接闪器设置在转轴的内部,且接闪器与转轴通过嵌合方式相连接;金属球设置在接闪器的中部,且接闪器与金属球为一体式结构;引雷针设置在金属球的上部,且引雷针与金属球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接闪器能够转动、接闪范围大、引雷针电场更强、有利于接闪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雷结构的电讯通信塔。
背景技术
闪电是一种常见的的自然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其强大的电压及电流极易击毁基建设施且对生物造成伤害;避雷针,又名防雷针,其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一种装置,但是现有的避雷装置具有以下几点不足:
1.避雷装置通常为单根避雷针竖直安装,接闪范围有限;
2.避雷装置通常通过将其固定至单一位置的方式进行安装,接闪效果差;
3.避雷针顶端通为尖顶,其尖顶形成的电场较弱,不利于接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雷结构的电讯通信塔,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避雷装置通常为单根避雷针竖直安装,接闪范围有限;避雷装置通常通过将其固定至单一位置的方式进行安装,接闪效果差;引雷针顶端通为尖顶,其尖顶形成的电场较弱,不利于接闪的问题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
一种避雷结构的电讯通信塔,包括:塔基、塔体、避雷器、底座、限位筒、转轴、叶片、横梁、拉绳控制盒、接闪器、金属球、引雷针;所述塔基为矩形状;所述塔体设置在塔基的上部;所述避雷器设置在塔体的上部,且避雷器与塔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座设置在塔体的顶端,且底座与塔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筒设置在底座的顶部,且限位 筒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转轴设置在限位筒的中部,且转轴与限位筒通过套和方式相连接;所述叶片设置在转轴的周部,且叶片与转轴通过横梁相连接;所述拉绳控制盒设置在转轴的周部,且拉绳控制盒与转轴通过套和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接闪器设置在转轴的内部,且接闪器与转轴通过嵌合方式相连接;所述金属球设置在接闪器的中部,且接闪器与金属球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引雷针设置在金属球的上部,且引雷针与金属球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转轴与底座通过轴承相连接,且底座为中空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叶片与拉绳控制盒通过拉绳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梁与叶片及转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铰链。
优选的,所述引雷针共设置有五处,且该五处引雷针顶端均为直径为19mm的球状。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设置四根避雷针及竖直设置一根避雷针,提升了该通信塔塔顶接闪器的接闪范围。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由底座、限位筒、转轴、叶片、横梁、拉绳控制盒组成的接闪器旋转装置,使该接闪器能够进行旋转,更利于接闪。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顶端直径为19mm的球状的避雷针,使该避雷针针尖的电场更强,有利于接闪。
4、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接闪器能够转动、接闪范围大、接闪器的避雷针电场更强、有利于接闪等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17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回路猫头塔及其塔头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三叶式筏板基础的通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