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自动膜切线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34979.X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45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章胜华;梁德荣;林世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兴禾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机构 膜切机构 热压机构 切线 本实用新型 上料机构 下料机构 转盘机构 电池 上料 下料 产线空间 电池固定 方向设置 自动定位 自动固定 电池膜 上下料 有效地 占用率 减小 转盘 衔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自动膜切线,包括上料带、上料机构、转盘机构、第一定位机构、第一热压机构、第一膜切机构、第二定位机构、第二膜切机构、第三定位机构、第三膜切机构、第四定位机构、第四膜切机构、第二热压机构、下料机构及下料带,上料带及下料带分别沿相同方向设置于第一机架及第二机架上;转盘机构设置于第一机架上;上料机构、第一定位机构、第一热压机构、第一膜切机构、第二定位机构、第二膜切机构、第三定位机构、第三膜切机构、第四定位机构、第四膜切机构、第二热压机构及下料机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转盘外侧。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减小了产线空间占用率,实现对电池的自动固定、电池固定与上下料的自动衔接、电池膜切前自动定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特别指一种电池自动膜切线。
背景技术
在由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如今,信息基础结构的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将使人们可以方便、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在此“信息大革命”中,电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通讯技术开发的产品品种日新月异,他们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高能量,长寿面的化学电源-电池。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逐步向着薄型化方向发展,常用的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多采用铝塑膜作为外壳;在实际制造过程中,铝塑膜完全包覆在电池上,并延伸至电池的侧边外侧,因此需要对超出电池侧边外侧的多余铝塑膜进行切除;传统的切膜方式一般采用直线流水线形式,即依次沿流水线设置多个膜切工位,待切膜的电池在流水线上流动时,经各膜切工位完成切膜;该种直线式的流水线线体长,占用空间大;另外,传统的膜切工位多采用手工操作完成膜切动作,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手工膜切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膜切自动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在电池制造行业还未出现整线自动膜切的技术或工艺。电池铝塑膜实现整线自动膜切还存在以下技术难点:1、自动膜切整线工位及膜切工艺设计;2、各工位高效自动切换;3、电池在各加工工位处加工时的自动定位;4、电池的自动上下料及上下料时与加工之间的自动衔接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通过转盘的圆周循环运动实现各工位自动切换,有效地减小了产线空间占用率,通过自动开合设计,实现对电池的自动固定,开合与上下料机构相互协作实现电池固定与上下料的自动衔接,并通过后推料及定位协作实现电池膜切前自动定位的电池自动膜切线。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池自动膜切线,包括上料带、上料机构、转盘机构、第一定位机构、第一热压机构、第一膜切机构、第二定位机构、第二膜切机构、第三定位机构、第三膜切机构、第四定位机构、第四膜切机构、第二热压机构、下料机构及下料带,其中,上述上料带及下料带分别沿相同方向设置于第一机架及第二机架上;上述转盘机构设置于第一机架上,并位于上料带的一侧;转盘机构上依次间隔设有上料工位、第一定位工位、第一热压工位、第一膜切工位、第二定位工位、第二膜切工位、第三定位工位、第三膜切工位、第四定位工位、第四膜切工位、第二热压工位及下料工位;上述上料机构、第一定位机构、第一热压机构、第一膜切机构、第二定位机构、第二膜切机构、第三定位机构、第三膜切机构、第四定位机构、第四膜切机构、第二热压机构及下料机构分别对应设置于上料工位、第一定位工位、第一热压工位、第一膜切工位、第二定位工位、第二膜切工位、第三定位工位、第三膜切工位、第四定位工位、第四膜切工位、第二热压工位及下料工位处;待切膜的电池在上料带上经上料机构运送至上料工位处后,随着转盘机构的旋转,依次完成第一定位、第一热压、第一膜切、第二定位、第二膜切、第三定位、第三膜切、第四定位、第四膜切及第二热压后,在下料工位处经下料机构搬运至下料带自动运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兴禾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兴禾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349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