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56682.3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89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国进;郑建国;田尚志;郑金龙;周仁强;唐协;李泳伸;丁尧;李晓洪;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6/02;E21F17/00;F03B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陈泽斌;杨冬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井 发电机房 发电设备 发电系统 隧道构造 敷设 隧道 本实用新型 发电功能 压力管道 引水管道 工程量 竖井 水力发电系统 斜井 施工难度 隧道结构 相邻位置 沟渠 送水 尾水 通风 开挖 发电 外部 延伸 保证 | ||
1.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包括排水系统、通风通道和发电系统,所述通风通道为通风井并采用竖井或者斜井构成,所述通风通道包括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系统为水力发电系统,其包括位于通风井末端相邻位置的发电机房(41)、安装于发电机房(41)内的发电设备(42)、为发电设备(42)送水的引水管道(43)以及用于排出发电尾水的尾水通道(44);所述引水管道(43)敷设于通风井内,其由隧道外部经通风井延伸至发电机房(41)并与发电设备(42)的水轮机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发电设备(42)的水轮机泄水口经尾水通道(44)与隧道的排水系统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房(41)与隧道的风机房(3)为一体并设置于风机房(3)的一端;还设置有连通发电机房(41)与通风井的引水通道(45);所述引水通道(45)与通风井的相连处位于与通风井的联络段相对通风井末端的另一端相邻的一段通风井处,所述联络段为通风井末端的一段区域;所述通风井与风机房(3)之间的联络风道(7)与通风井的连接处均位于联络段内;所述引水管道(43)经通风井后沿引水通道(45)敷设至发电设备(4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通道(44)为设置于发电设备(42)下方的尾水池(441),所述尾水池(441)的一端位于发电设备(42)水轮机下方并开口,所述尾水池(441)经其开口与水轮机泄水口相连通;所述尾水池(441)与风机房(3)人行通道的通道中央水沟(442)相连通,并经通道中央水沟(442)与对应主洞(1)的中央排水沟(11)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为斜井;所述通风井包括联络段和缓冲段(8),所述联络段为通风井末端的一段区域,所述通风井与风机房(3)之间的联络风道(7)与通风井的连接处均位于联络段内,所述缓冲段(8)是由通风井的联络段相对通风井末端的另一端起向通风井洞口端延伸的一段区域;
所述引水管道(43)呈明管敷设;
还设置有拦水结构,所述拦水结构包括与敷设有引水管道(43)的通风井相连通并与隧道排水系统相连通的蓄水腔,以及设置于通风井与蓄水腔相连处的用于阻挡通风井内的水并将其导入蓄水腔的导水结构;所述蓄水腔入口位于缓冲段(8)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结构为自流排水的导水槽(54),所述导水槽(54)设置于蓄水腔与通风井相连处通风井的底面并在通风井的轴向投影上覆盖其所在通风通道的整个宽度方向,所述导水槽(54)的出口端与蓄水腔相邻并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54)在通风井底面上倾斜设置,其轴线与通风井底面中线倾斜相交;且所述导水槽(54)的轴线在通风井底面中线所在竖直平面的投影平行于通风井底面中线,其低的一端为与蓄水腔相连的出口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发电功能的隧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成对设置,按其气流方向分为构成送风通道的送风井(21)和构成排风通道的排风井(22),所述通风井内均设置有风井中央水沟(6);其中,设置有引水管道(43)的通风井内的与所述导水槽(54)位置对应的一段风井中央水沟(6)经导水槽(54)划分为位于洞口一侧的前段沟(61)、位于洞底一侧的后段沟(62)以及连接前段沟(61)和后段沟(62)的连接段(63);所述前段沟(61)和后段沟(62)均位于通风井中部;所述连接段(63)包括两端斜沟槽(631)和中部管道(632),所述中部管道(632)埋设于导水槽(54)相对蓄水腔的另一端并与导水槽(54)相隔离,所述中部管道(632)分别通过两端的斜沟槽(631)同前段沟(61)和后段沟(62)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5668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